孔融让梨凿壁偷光砸缸救人经典故事为何

2022/10/26 来源:不详

最近,笔者在翻看孩子的小学品德教育书是意外的有了一个发现了,在我小的时候,被奉为品德教育经典的“孔融让梨”、“凿壁偷光”、“司马光砸缸”等内容都统统消失了。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这些经典的内容已经“过时”了吗?现在的孩子们不需要学习和传承了吗?带着疑问,我开始了深入的分析及研究。

首先,是孔融让梨,故事的具体内容相信大家都早已耳熟能详,在此不再累述。简单说,就是4岁的孔融懂得长幼尊卑,将一盘梨子中最大的给哥哥,自己吃小梨的故事。这与我国提倡的传统孝道、礼让是非常吻合的,属于主流“正能量”被大力的提倡、褒扬、传颂。

这样一个与“孝礼”有关的好故事,为什么会消失呢?笔者认为问题还是出在主人公孔融身上。很多人都会关心长大后的孔融究竟变成什么样子了?是否更加的优秀,光宗耀祖,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呢?

经过对史料的查阅和汇总,孔融成年后的所作所为大致如下:勤奋好学,建安七子之一,官至北海相。

孔融很有才学,但口无遮拦,不够圆滑,得罪了非常多的达官贵人。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孩童时代可以为哥哥让梨的孔融,成年后对父母却非常的不尊重。孔融对外大事宣扬:“父母没有什么可亲的,对父亲来说,生孩子只是为了满足情欲;对母亲来说,肚子不过是容器,孩子只不过是暂时寄存在那里而已,孩子生出来了和容器就没有关系了”。日常生活中孔融对父母也非常的不孝顺,经常对他们大呼小叫,甚至是谩骂。最终,处处与曹操作对的孔融,被冠以“不孝”的罪名,满门抄斩。民间还一度流传着“孔融弑母”的传说,虽然最终被证实为谣言,但是孔融不孝却是事实。试问这样一个不忠不孝之人怎么可能成为孩子们的学习

榜样呢?

孔融被斩

其次,是匡衡“凿壁偷光”,这个故事同样深入人心,一度被读书人视为经典。故事的内容简单说就是:家境贫穷的匡衡没钱买蜡烛,但又特别喜欢读书,因此将隔壁邻居家的墙凿了一个小洞,晚上通过小洞借助邻居家的光亮来继续读书。

这个故事本身没有什么问题,的确可以表现出匡衡勤奋好学的精神。为什么这样一个提倡勤奋的故事也消失了呢?问题同样出在主人公身上。成年后的匡衡学习依旧非常努力,尤其对六艺中的《诗》非常有研究,虽然屡试不第,但最终还是靠自己的才学官至太子少保,经常与皇帝一起讨论国家大事。

后来,匡衡被封为乐安候,封地内的土地达到31万亩,但此时的匡衡却起了贪心。他利用郡图的错误,非法扩充自己的封地达4万多亩,最终被人以“专地盗土”(扩大自己领地界限)的罪名弹劾,被贬为庶民,发配回原籍地,几年后就死了。一个穷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被封侯,却利用职务之便为己谋利,成为贪污犯,最后又变成了穷光蛋,这绝对不是个励志的好故事,孩子们不学也罢。

最后,来分析一下司马光砸缸救人。笔者认为这绝对是一个虚构的故事。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在上小学的时候,我们几个小伙伴曾经专门对这件事进行过情景再现。将一个比图中还要小一圈的水缸中注满水,我们几个人分别用大石头去砸水缸,前后共砸了十几次,根本无法砸破水缸。

碰巧我大哥放学回来,他17岁,用大石头砸了2次也没有将水缸砸破,我不相信司马光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可以将水缸砸破。另外,如图所示,就算司马光天生神力,可以将水缸砸破,满满一缸水会以极快的流速从破口流出。图片中水缸的破口处形状非常不规则,缺口边缘锋利且菱角分明,在强大的水压作用下,被救者会从破口处被快速吸出,势必会与破口边缘接触,被划伤,甚至头破血流而死的概率都极高,如此的施救方式只会增加被救者死亡的风险。基于上述两个原因,笔者认为这绝对是虚构的一个故事。既然是虚构的,而且施救方法又充满了危险,一旦孩子被故事误导,以此方式进行施救,结果将不可想象,故而被从书中去除也是再正常不过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当代教育更加注重对孩子优秀品格的培养,并不再一味的只强调“死读书,读死书”,也并不提倡以读书的优劣来判断一个人对社会的贡献。一些优秀的人才,学成后背叛祖国,也是与他们儿时品格教育的缺失密不可分的。此外,现在已经不提倡学生见义勇为了,遇到危险,首先需要做到的是保证自己的安全,而后再去需求成年人的帮助,而不是贸然的自行营救。否则很可能会救人不成,还搭上了自己的性命。我是非常赞成将上述内容从小学课本中除去的,您的观点如何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20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