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梳的历史,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式样,使

2023/5/25 来源:不详

亲爱的朋友们,大家好今天我们来聊一下关于木梳的历史。梳子,古代又称梳篦,是整理头发的工具,通常形状扁平,并带有很多齿,形如细棒。有些梳设有手柄,有些则没有。昔日的梳通常以木制造,如枣木梳子、梅木梳子、黄杨木梳,也有骨梳、牙梳、角梳(牛角)、金属梳,现时已大多改用塑胶。密齿的梳称为篦。除了整理头发外,一些梳亦可作发饰之用。中国古代以及日本传统女性发型常会插梳作为装饰。

木梳的历史,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式样

梳子的历史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德国人类学家利普斯于年之著作《事物的起源》中,指出欧洲最早的骨梳见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墓葬,而与该时期相近的岩洞、岩石壁画中人的发型也反映了当时人们有使用梳子。年在山东宁阳县泰安大汶口距今约余年墓中出土了两件回旋透雕象牙梳,各有16齿,多个良渚文化遗址的墓葬中亦发现不少玉梳背饰。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距今多年的黄杨木梳。

木梳的历史,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式样

虽然各地早期的梳子款式不尽相同,但绝大部分地区最原始的梳子都是类似手型的结齿直梳,显示出梳子于各民族和地区发明的动机和条件之相似性,有可能是模仿人们以手抓头和整理头发的动作。今天保留插梳习俗的民族大都有关于插梳起源的传说,而插梳习俗并非起源于纯粹的装饰,而是有避邪和仪式用具的用途。

木梳的历史,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式样

爱德华·伯内特·泰勒主张的万物有灵论,认为原始人相信包括梳子之外的非生命体有灵魂和超自然力量存在。而以詹姆斯·弗雷泽为代表的行为仪式学派则认为原始人把头部看作神圣的部位,也认为神魂会附在头上;不少民族又有扣结信仰,如把绳结视为护身符,若依照“相似律”的原则,盘发绾髻就是以头发打结;再加上认为接触过的事物在脱离接触之后继续产生的相互作用之“触染律”。综合以上几点,原始人认为绾发插梳有着让神灵留守头上的目的,而他们也就相信就接触过头部的梳子可以驱走猛兽、害虫,甚至用作陪葬品去保护死者的亡灵。

木梳的历史,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式样

亚洲不少民族都有长久的用梳历史,不同的民族都发展出具备独特民族色彩的梳子,除了日常梳理和插戴外,梳子还是一个工艺品。例如日本人的传统发型常会插梳装饰和固定,而中国一些少数民族如苗族、水族、侗族等都有插梳的传统。考古学家在吴县张陵山、武进寺墩,上海青浦区重固镇福泉山,昆山县少兴山,余杭县反山、瑶山、汇观山,常熟罗墩山等良渚文化墓葬遗址发现数量可观的玉梳背,用作榫接象牙齿。良渚文化玉髻梳与玉枭断代特征。它们的基本特征是上大下小呈倒梯形,个别呈两侧展翼状,有素面的,亦有刻上神人兽面纹或几何花纹的。而相近时期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亦有梳的出土,例如山东泰安大汶口堡头村就出土了一件8字纹形象牙梳。可用作穿系绳及绑扎其他装饰品,反映了崇灵戴梳的功用要求。

木梳的历史,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式样

历史上的使用,商周之后,由于礼玉文化的发展,玉梳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出现更多样化的造型,制梳也变得专门化,《考工记》中记载的“楖人”就是专门制作梳篦的工匠。当时常见的梳篦款式是长把、短齿、装饰精美的片装玉梳,梳背和梳两侧面多雕刻上鸟纹、兽纹、几何纹、窃曲文等。

木梳的历史,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式样

由战国时代至魏晋,中国流行马蹄状的梳篦,这种风格的梳篦亦见于西域,基本造型为半圆梳背和方平梳齿,有采用整料的,亦有采用拼料的。秦汉之前的马蹄形梳的梳背常有一系孔,可穿上系带随身携带,秦汉之后流行以囊袋或箱盒包装梳子,也就少见有系孔的梳了。到了唐朝,妇女以梳高髻为美,梳是绾发盘髻所必须的工具,加上当时流行绾发饰梳,由圆弧马蹄型渐向椭弧背横方形发展,令半月型横梳逐渐流行起来。唐人最典型的插梳方式是于头顶发髻正前方的根部和前额发插上梳篦,另外也有两梳一上一下对插,两梳同时向上或向下对插、只插一把等形式,还有些人会在发髻上插上多把小梳,如王建《宫词一百首》中的“一头梳”和元稹《恨妆成》诗中的“满头行小梳”,说明了唐人崇尚组合插梳。

木梳的历史,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式样

但唐人的插梳并非完全把梳齿插入发间,有些专用作发饰的梳子齿薄如纸且质地柔软,很难完全插入发间,这些梳子是用作系结固定在发髻上,作压发、固定发髻或纯装饰之用。唐诗亦反映当时有不同风格、样式的梳子。如秦韬玉《贫女》就表现了当时梳有高格调的和俭朴的。温庭筠《思帝乡》提到“战篦金凤斜”,李贺《秦宫》提到“鸾篦”,吴融《和韩致光侍郎无题三首十四韵》提到“篦凤金雕翼”,应是一类雕镂细巧鸾凤纹的金质小梳。此外,唐代还流行染色象牙梳,陶谷《清异录·装饰》提到买一把绿牙五色梳要费钱二十万,除金、象牙外,还有银、木、竹、玉、犀角、鱼牙、骨、玳瑁等材质。当时的梳篦有不同的装饰,如嵌上饰件,刻划流行花鸟、人物题材纹饰,印染图案等。梳齿的加工方法有用锯锯齿、用剪刀剪齿、用小刀割齿三种。

木梳的历史,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式样

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至今仍保留插梳的传统,当中以苗族梳篦最有代表性。苗族的梳可分为木梳和银梳两大类。制作木梳的木材通常是取自当地出产的树木,例如西江苗族木梳的原料是当地,雷公坪出产的秃杉,再制成不用的造型如月牙型、马蹄形、菱角形等,再以阴刻方式刻上花鸟纹样,又有髹漆和不髹漆两种,髹漆的多会漆上红色,贵州省中部六枝和织金县交界的梭嗄长角苗族又有一种巨大的牛角形木梳,造型古朴。苗族银梳多是里为木齿,外裹银皮錾花装饰,有多种不同的大小、厚薄、宽窄、纹饰,最常见为月牙型和半圆形。有三种装饰形式,第一种多见于雷山一带,是在梳把表面錾花如鸟、蝶、龙纹,梳脊装饰有9至17个圆锥,一般为单数,左右外侧各有一个备用作扣银链系上银针的小环,银针用于佩戴时插入髻中防止脱落。第二种常见于榕江一带,梳把一面和梳脊均较高且尖的圆锥体,其余部分与第一种相似。第三种多见于都匀一带,梳把面采用花丝立体叠缀装饰,以银丝系彩珠插入为花蕊,再饰以奔鹿、飞鸟等,亦有扣环,多用于盛装。前两种多在平时使用,它们的梳脊都有扣环,在节庆盛装时可加上飞鸟、花蝶、叶片、小圆锥、吊铃等装饰。富者会用较大型的银梳。侗族会用梳子梳妆打扮和用作发饰,贵州东南榕江县的侗族妇女常会佩戴小巧玲珑的月牙形木梳,而广西三江、龙胜,湖南通道、新晃的侗族妇女,则使用一种类似苗族银梳的梳子,但梳齿较疏,多装饰花、草纹样。

木梳的历史,不同的文化就有不同的式样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455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