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菱角 > 菱角种植 > > 老家的端阳风俗

老家的端阳风俗

2023/9/29 来源:不详

本文转自:西安日报

  ○田秀明

  “疏疏数点黄梅雨,殊方又逢重五。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衫裁艾虎,更钗袅朱符,臂缠红缕。扑粉香绵,唤风绫扇小窗午……”宋人杨无咎的一阙端午词,提到了质朴且风雅的端午礼俗,从古而今,氤氲在漫长的岁月里。

  端午,又称端阳,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我的老家在苏中地区的里下河水乡,烟波浩瀚的湖坎上长满了青碧碧的芦苇,风一拂过,沙沙作响。端午前夕,母亲早早地去湖边采来芦苇叶,洗净后泡在盆里的清水中。裹粽子时,几张芦苇叶叠成漏斗状,倒入一小碗糯米,掺入些许赤小豆、花生米、蜜枣,或是鲜嫩的蚕豆瓣,粽子形状多为草把头、菱角米、斧头状、小脚形的。母亲裹的粽子,都是用新鲜的麦草收口扎紧,从来都不肯用棉线,说是这样的粽子煮出来有麦草的香味。

  农家老灶的灶膛里,火烧得旺旺的,大铁锅的边沿上,转眼间升腾起一股股热气,厨房里弥漫起粽子的清香。粽子是为过端午准备的,可还未及端午,儿时的我们早已吃得小肚子圆滚滚的。

  过端午,不能不吃咸鸭蛋。咸鸭蛋是粽子的最佳搭配,选材是水乡土生土长的台鸭蛋,个大壳青。腌制咸鸭蛋,一般是在端午节前半个月左右,用草木灰或是红沙土拌上盐开水,调成稀糊状,裹在鸭蛋的周围,静置一段时间后便可食用。这样腌制出来的咸鸭蛋,煮熟后蛋黄油而起沙,蛋白细腻如玉,令人食欲大动。汪曾祺先生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写道:“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我是最有同感。他还说过,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抒情诗。一个地方自然有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在我的老家,每逢端午日,家家艾草插门,蒲剑挂壁,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习俗,据说可以驱祸辟邪。中午的餐桌上,少不了要吃“五红”“六红”,也有“十二红”的,主要是红烧肉、红烧狮子头、红烧鱼、红苋菜、红萝卜、炒河虾、蒸螃蟹、咸鸭蛋之类,是为“赏午”。

  午饭过后,镇子上大大小小的澡堂子里最热闹,家家户户的大人领着孩子去澡堂子洗“百草汤”。所谓的“百草”,其实就是从镇子周边的荒滩上采来的菖蒲、艾草、牛耳草等等,捆成一束置于汤池里。相传,小孩子洗了这样的“百草汤”,可以百毒不侵。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岁月荏苒,儿时过端午的心境已然不在,只有粽子的清香和艾草的浓郁,跨越岁月的时空,还是那样芬芳馥郁。老家的端阳风俗,是对历史的敬重,更是对亲情的敬重。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57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