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文学别人家的腊八粥葛瑞源专栏

2025/1/15 来源:不详

「本文来源:七一网」

我国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这是一个有着许多传统节日的月份。每当进入腊月,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便开始弥漫出一股越来越浓的年味儿。

人们首先迎来的是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在腊八节这天,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食俗,或吃腊八面,或做腊八豆腐,或泡腊八蒜,但最为普遍的还是熬腊八粥。我的童年是在一个并不大的村子里度过的,每年大都是吃着别人家的腊八粥过腊八节。

当年,家乡的土地虽然肥沃,但只是种植小麦、高粱、谷子、玉米、红薯等极为有限的几种农作物,并不盛产其他食材。每当进入腊月门,村里的人便从附近的集市上买回来小米、绿豆、菱角米、红豇豆、栗子、大枣、桂圆、莲子、榛子、葡萄干、核桃仁、瓜子、花生、松子、果脯、青红丝等,做好了熬腊八粥的准备。

现在回忆起来,我还清晰地记得张家大婶、李家大娘熬制的腊八粥的味道,却记不大起童年自己家腊八粥的味道。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腊八节我多是吃别人家的腊八粥,很少吃得到或吃得很少自己母亲所熬制的腊八粥。

记得有一年,腊八头天晚上,母亲便把泡好的米下到那口八印锅里,又将菱角、栗子、大枣、花生等一样一样地下到锅里,然后盖好锅盖,在灶坑里架起火,开始熬粥。我先是坐在灶前陪着母亲熬粥,但一会儿上下眼皮就有些撑不住了,只好进屋睡觉。第二天清晨当我醒来时,屋里飘满了诱人的粥香,这时母亲喊我过去,没有让我喝粥,而是催我把盛好的一碗碗浓稠稠、亮晶晶的腊八粥送到左邻右舍。就这样,母亲盛粥,我往外送,很快就把一锅粥送得只剩锅底了。我说别送了,留点儿自己吃吧,母亲抚摸着我的头说,宁可落一群,不可落一人,坚持要把村里的家家户户都送到。当我把最后一碗粥送去村头的刘爷爷家后,我家的锅真的是一干二净了。我很沮丧。母亲说,别着急,一会儿就有你吃的了。

果然,不大一会儿,便有人开始陆续地往我家送粥。我和母亲紧着忙乎,把他们送过来的粥倒进自家碗里,没过半个时辰,我家的饭桌上、灶台上便摆满了色香味俱全的腊八粥。后来,我读到宋代诗人陆游的一首诗,诗中云:“今朝佛粥更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原来腊八粥作为民间的吉祥食品相互赠送,寓意一年之末的大丰收以及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从此,我也对在腊八节里相互赠送腊八粥有了进一步的感悟:那一碗碗腊八粥粘结的是真情,赠送的是祝福,感受的是美好。

张家大婶的腊八粥甜、李家大娘的腊八粥香,每家的腊八粥都各有差异,不尽相同,可谓是一粥一口味,一粥一世界。母亲说,做腊八粥不仅仅要注意选用什么食料,最关键的还在于怎么熬。下料时不是把所有的食料一齐倾入锅内,应讲究先后顺序,要先下耐煮的,再下易熟的。同时,还要掌握好火候,待滚开后用小火滚沸着熬,大火不易煮烂,时间要长一点,这样才能把锅里的各种食材熬出汤汁,熬出味道,不软不硬,不稠不稀,恰到好处。

如果说腊八节是春节的序曲,那么,胶而不腻、滑爽筋道、回味悠长的腊八粥则承载了太多的中华民族文化内涵。我坚信,吃过别人家腊八粥的人,很难不珍惜友善;吃过别人家腊八粥的人,很难不尊重情感;吃过别人家腊八粥的人,很难不懂得感恩。

(作者系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高级经济师,出版评论集《热点冷视》等著作)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82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