鲥鱼搭配清酒,鱼肉沾舌更香嫩古人过清秋

2022/8/8 来源:不详

“稻熟瓜累岁有仁,烹鸡割豕祀田神。分腥不觉归来晚,一幅云烟拥醉人。”这是唐代吕从庆所赋《丰溪秋社》一诗,“秋社”是古代秋季祭祀土神的日子,当天是个什么景象呢?稻子熟了,瓜果累累,人们辛苦劳作了大半年,又一次享受到大自然的恩惠,于是杀鸡、宰猪,做出香喷喷的佳肴,拿来祭祀农神。在秋社日,人人都能分到大块儿新鲜生肉,还有好酒喝,等吃喝尽兴了回家,恰逢夕阳西下,天边大片朱紫色晚霞为醉醺醺的人们点缀归途。

据《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记载,农历八月秋社日,民间流行互相赠送社糕、社酒,就是专为祭祀土神、庆贺丰收而预备的糕点、美酒。皇宫搞的花样更多,御厨把猪肉、羊肉、腰子、奶房、肚肺、鸭饼、瓜姜等食材切成棋子大小的薄片,细致调味,然后全部铺在饭上,荤素交错,滋味丰富,取名“社饭”。百姓人家,出嫁的女儿皆于秋社日回娘家,天晚了才离开,她的父母、兄弟姐妹会送她些新摘的葫芦、枣儿,认为这些东西对她的孩子有益处,至少,是蕴含了某种祝福。私塾先生提前让所有学生交些钱给他,他拿钱举办秋社聚会,要雇请帮工、相礼者、弹唱艺人,大家吃喝玩乐,热热闹闹,聚会结束,学生们每人都带着花篮、果品、菜肴、社糕回家,家里人也就跟着尝了个鲜。

“村醅似粥家家醉,社肉如林处处留”(宋·陆游·《秋思》),“村醅”即农家自酿的未过滤的酒,“社肉”正是前述社日祭神之牲肉。陆游笔下,庄稼人自家酿的酒究竟有多浓醇?酒液居然稠得像稀粥,痛饮几碗,谁不醉倒?社肉更是随处可见,这是属于劳动人民的“酒池肉林”,绝非穷奢极欲,每一粒米、一片肉、一滴酒,均系勤劳所得,来自后土,归于胃肠,正所谓“天道循环古到今”。

明朝宫廷在中元节过后,就要大吃鲥鱼,并赏桂花了(见明·刘若愚·《酌中志》)。鲥鱼有多好吃呢?宋代梅尧臣写它“甘肥不入罟师口”,意思就是,鲥鱼肉质再怎么肥腴鲜美,渔夫也是不吃它的,因为要拿它卖个好价钱,说白了,养家糊口最重要,口腹之欲先放放吧。由此可知,鲥鱼物美价不廉,一尾要价上千钱(见宋代诗人贺铸所注),但它值得,老饕们情愿破费。“芦叶萧萧江上秋,鲥鱼清酒解消忧”(宋·郑獬·《江上》),秋有收获之喜悦,亦存萧瑟之忧愁,何以解忧?诗人分享了他的秘方——鲥鱼搭配清酒,鱼肉沾舌香嫩,琼浆入喉柔甜,像这样吃一顿不痛快,那就吃两顿。

清代京城百姓的初秋,充满水果芬馨。据《帝京岁时纪胜》(清·潘荣陛)所录,金风起,闻秋声,苹果成熟,枣、梨上市。椭圆形的大枣叫缨络枣,像橄榄那么尖的叫马牙枣,山枣口感松脆,酸枣又小又圆。梨子品种奇多,有秋梨、雪梨、波梨、密梨、棠梨、罐梨、红绡梨等,若论解渴、醒酒效果极佳的,也就西苑产的截梨、北山产的酸梨这二种了。京城产的山楂个儿小、甜蜜,外地运来的山楂个儿大、酸溜溜,可以捣烂了制作红润晶亮的山楂糕,亦可加白糖吃,抵消酸味。还有拿榅桲做的蜜饯,和山楂有些相似,入口却更香浓甜美,是辽东特产。

“颇思菱角问鸡头,且放莲房擅早秋”(宋·陈造·《再次韵杨宰》),菱角、芡实,在农历七月中旬即上市,爱吃初秋那一口清爽微甜风味的话,千万别错过。“紫玉乳圆秋结穗,水晶珠莹露凝浆”(宋·张镃·《鹧鸪天·咏二色葡萄》),夏去秋来,莫忘了葡萄,它们仿佛一颗颗宝石、珠玉,凝结甘润汁液,尝一尝,真使人欢喜到了明年。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10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