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有一条百年老街,随便一家美食店都超过

2022/10/18 来源:不详

36年前的花楼街,是汉口最为繁华的地方。年因拆迁改造,当初40多个老巷,现在只剩这一条老巷留守,保持那份特有的市井之气。旁边,是画风完全不一样的大洋百货和佳丽广场。

这是如今的花楼街,满满的烟火气。

花楼街最开始模样,作家池莉是这样描述的:

「武汉人谁都知道汉口有条花楼街。从前它曾粉香脂浓,莺歌燕舞,是汉口繁华的标志。无论春夏秋冬,晴天雨天,花楼街始终弥漫着一种破落气氛,流露出一种不知羞耻的风骚劲儿。」

这是一条缩影武汉人过早影像的街

每天早上7点半到8点,都是花楼街人最多的时候。潮妹跟摄影师到的时候已经9点了,花楼街早已过了一个早高峰,此时的人群却依旧只多不少。

见过长得像蜂窝煤的油饼吗?

开店历史:10年

看到像“蜂窝煤”一样开了好几个洞的油饼,潮妹就特别有食欲,因为那是油饼“焦脆又不失松软”的口感象征,上前一问,老板的口音就暴露了自己,来自天门的鲁阿姨,“姓鲁,鲁迅的鲁。”

鲁阿姨在这里摆摊已经有10年了,孩子也已长大成人,在武汉上班了。

10年前,油饼还是一块钱一个,现在卖到一块五了。熟客给了钱直接自己上手去拿,鲁阿姨贴心地提醒,“凉一点再帮您装,现在烫。”

“我们只做小小吃”

开店历史:13年

转身,潮妹又被炸得金黄的饺子,和如今相对少见的酥饺吸引了。热情的店主黄阿姨和叔叔一边招呼着客人,一边跟我们聊着。

都是熟客,买什么,一说就懂。客人们知道我们的来意后,热情地向我们推荐着:“除了饺子和酥饺,他们家还适应季节地卖一些其他小吃,像夏天的莲蓬、菱角,端午节的粽子、春卷,还有冬天的炒板栗……都蛮新鲜,是那个味。”

黄阿姨骄傲地说,“我们这是百年老街嘞,酥饺有几百年啦,老手艺!”一边的叔叔也自豪地说着,“我们大餐、小吃都不做,我们只做小小吃。”最后的“小小吃”三个字,还特意加重语气强调了一下,惹得众人都笑了。

叔叔听到笑声更来劲了:“我们这招牌还没亮出来呢!”说着,立刻起身,让老伴去把写有招牌的遮阳布撑开,不料被老伴怼了一句“哎哟,麻烦死了。”一口回绝了,我们忍不住又笑了。

接着又聊起花楼街的故事,期间,叔叔不经意说了一句,却让潮妹愣了一下:“花楼街可能跟你想象中的不一样,花楼街的故事太多了,但都是很平常的故事。”

正宗传统八鲜馄饨

开店历史:20年

“专业做馄饨20年,家族祖传手艺。”这句话说得就是老黄家的正宗八鲜馄饨了。已经在花楼街待了20年的汉川的谢阿姨,今年60岁了。

女儿去了北京,儿子一家就在身边,闲时,带带2岁的小孙子,日子看似平淡,却也其乐融融。

每年春节,他们一家人才回老家团圆一次。其余时间,都是在这里日复一日地卖馄饨。早上4点起床,忙到晚上6、7点收摊。

中午有一些空暇时间,就准备各种食材,这种重复作业,自然也练就了谢阿姨一身好手艺。

潮妹买了一碗尝了下,这家吸引了不少粉丝特意来品尝的馄饨,似乎与平日里吃的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鲜味是有的,肉馅也比较有质感,路过时来吃一下,算是不错的选择,但,似乎也找不出需要特意来吃一顿的理由。潮妹猜测,粉丝们的追捧,大概更多来自感情成分,正是这种再平常不过的味道,反而是最家常的味道。

每天都排队的江姐热干面

来之前,在花楼街住了一年的朋友告诉潮妹,这里有家热干面很好吃,每天早上排队。找到这家店时,潮妹也莫名的兴奋,毕竟算是慕名而来的。

随口一问,这又是一家开了20多年的老店。运气不错的潮妹,见到了江姐本人。在店里亲力亲为的她,穿着很普通的黑色T恤,马尾扎在脑后,回答问题,毫不拖泥带水。耳垂上的耳钉和脖子上的珍珠项链,又让人觉得,日常生活的忙碌,并没有带走她对美的追求和热爱。

每天凌晨4点,她就来店里摊面,通常5点的时候就开始有客人了,早上7点到8点,是她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候,到下午1点多,卖完就收摊了,“以前一天不少于一百多斤,现在不行了,一天卖个80斤。”江姐毫不避讳跟潮妹谈及此事。

原汁原味的老汉口热干面,自己摊面,自己做芝麻酱,自己熬制卤汤,这就是江姐热干面的秘密武器。现在,家里亲友各自在武汉开了4家门店了,生意都挺好。客人们喜欢吃,是她最大的满足。

红头发的豆腐西施

开店历史:29年

走着走着,忽然看到一位染了一头红发的“豆腐西施”。潮妹凑过来要采访时,正好有位熟客来买豆腐脑,客人说,“从我来这边打工开始,就天天在这边买豆腐脑。”

今年已经54岁的鄂阿姨,问及为什么染红发时,鄂阿姨的回答却出乎意料。还真不是为了赶时髦,“因为白头发太多了,之前也染过黑色,但是黑色一长出来,白头发就蛮明显,红的反而还能遮一点白色的,不那么明显。”

通常我们都没意识到,生活往往比小说中的更丰富。

鄂阿姨二十几岁时,丈夫就去世了,那时候,女儿才4岁。当时什么都不会,甚至还不会做饭的鄂阿姨,急得一夜白了头。

慢慢地,她不仅学会了做饭,还学会了自己做好吃的豆腐脑,煮好喝的绿豆汤……听到这里,潮妹扫了一眼小摊,品种还真是丰富,豆腐脑,豆浆,牛奶,绿豆沙……武汉人过早爱喝的东西,鄂阿姨这里都有了。

每天3点10分起床磨豆浆,开始一天的忙碌……以前是“谋生活”,29年过去了,她的日子比以前过得好多了,但是也习惯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即使将来退休了,也依旧会继续摆摊。

穿街走巷地去找地道的好吃的,一个上午就这样过去了,这是很多武汉伢熟悉的生活方式。在如今的花楼街,依然还能找回那些关于老汉口的最初的记忆。

老旧的东西不等人,记忆不会骗人,那些记忆点也在一个一个消失。

如果你还想念它,有空就去看看吧。

领导说了!

您点一个

小编的工资涨5毛!

分享提醒

这么好的东西记得一定要告诉朋友们

——Tobecontinued

武汉本地宝每天都为您带来本地民生资讯!

更多服务请在武汉本地宝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18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