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熟读01上善若水
2023/6/16 来源:不详##古文熟读01:“上善若水”
01
学过物理,水有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固态变液态,叫融化,反之凝固;液态变气态,叫气化,反之液化;固态变气态,叫升华,反之凝华。
水有三态,六道转化。上善若水,是说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
“上善若水”这个词出现在《老子(道德经)》,体现了道家的自然无为,提出了对于君子的品行要求。老子认为,君子当如水——广博、宽容、低调、甘于奉献……
道家以老子为祖典,道家思想绵延数千年,凝聚了一代代先人的哲思和构想。道家强调万物归一,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老子将道家的思想具象化,将这种广博的思想凝聚于水中,由此出现了“上善若水”的思想主张。其思想对后世的道,佛,儒三家都有巨大的影响。
02
下面进入悦读——《老子道德经·八章》
(甲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乙行)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丙行)夫唯不争,故无尤。
(甲行)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乙行)善于选择地方居住处所,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把握时机。
(丙行)正因为他与世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水有三态,六道转化。《道德经》是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的著作,出自春秋末年哲学家老子之手。其中“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在《道德经》中是这样描述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短短数字就道出了中国的水文化。
03
有一个故事讲述智者用水来开导人。
一位年轻的商人经商失败,人财两空,痛不欲生。他来到湖边,碰上了一位观水静坐的智者。
人之将死,便将自己的境遇困顿说给了智者。智者微笑。
智者将他带回家从地窖里搬出一大块坚冰。智者吩咐道:“用力砍开它!”商人找来斧头便砍,只在冰面上划下一道印记。商人又全力劈凿,只是掉落冰屑,他气喘吁吁地:“这冰实在太硬了!”智者不语。
智者燃灶支锅,将冰块放在铁锅中煮。随着温度的升高,冰块慢慢融化。智者问:“你从中有所领悟没有?”
商人说:“有些领悟了。我对付冰块的方式不对,不该用斧头劈,得用火烧。”智者摇头。
商人面露难色,鞠躬请教。智者语重心长,娓娓道来:
01.冰虽为水,却比水强硬百倍。越在寒冷恶劣的环境下,它越能体现出坚如钢铁的特性。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一种境界:百折不挠。
02.水化成气,气看无形,若气在一定的范围内聚集在一起形成聚力,便会变得力大无穷,动力无比。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二种境界:聚气生财。
03.水净化万物,无论世间万物多脏,它都敞开胸怀无怨无悔地接纳,然后慢慢净化自己。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三种境界:包容接纳。
04.水看似无力,自高处往下流淌,遇阻挡之物,耐心无限,若遇菱角磐石,即可把菱角磨园,亦可水滴石穿。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四种境界:以柔克刚。
05.水能上能下,上化为云雾,下化作雨露,汇涓涓细流聚多成河,从高处往低处流,高至云端,低入大海。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五种境界:能屈能伸。
06.水虽为寒物,却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它从不参与争斗,哺育了世间万物,却不向万物索取。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六种境界:周济天下。
07.雾似飘渺,却有着最为自由的本身。聚可云结雨,化为有形之水,散可无影无踪,飘忽于天地之内。
这是成功人生的第七种境界:功成身退。
04
人心如水。之所以有能力悬殊、善恶不同、生死之欲,皆因各自境界不等罢了。所以得到启发——
01A.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在你生命中该出现的人。
这意味着,没有人是因为偶然进入我们的生命。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一个情况,也许要给我们的人生一个转折。
02A.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
我们所经历的事,不可能,绝不可能以其它的方式发生,即便是最不重要的细节也不会。并不存在“要是我当时做法不一样……那么结果就会不一样”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而且一定要那样发生,才能让我们学到经验以便继续前进。生命中,我们经验的每一种情境都是绝对完美的,即便它不符合我们的理解与自尊。
03A.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
每一件事情都正好是在对的时刻开始的,不早也不晚。当我们准备好,准备经历生命中的新奇时刻,它就在那里,随时准备开始。
04A.已经结束的,已经结束了。
这是如此简单。当生命中有些事结束,它会帮助我们进化。这是为什么,要完整享受已然发生的事,最好是放下并持续前进。
水能使万物生长得益,而不与万物争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老子以水论道,将“道”的含义具象为水,在“水”中融入了自己的哲学思想。老子借“上善若水”来教人处事和治国,同时也以“水”的标准来对君子和圣人做出规范。老子曰:“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由此可见,老子更偏向于柔弱柔软之物,而自然界又有什么比水更为“柔弱、柔软”呢?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