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菱角 > 选购方法 > > 王皇义忆老庄基

王皇义忆老庄基

2022/10/5 来源:不详

编发:拂晓哨位(fxsw)

来源:王皇义供稿

移民旧房

忆老庄基

文/王皇义

从军数十载,退休回故里。我走在庄稼地里寻觅老庄基,方位没错,可面目全非。环望四周,重拾幼时的记忆……

老屋原是几间草房,解放后翻盖,地基、山墙都是人夯的,隔墙也是胡基(土坯)砌的。只有南面有门窗,照明用的煤油灯,一家老小的衣服几乎都是母亲纺线织布缝的。庄基有点高,小坡下有口井,井旁有扭在一起的桑树和葡萄树。桑葚黑了,吃桑葚,嘴唇和牙齿黑乎乎的。葡萄还没完全成熟就开始吃了,虽然酸溜溜地直吸气,但还是等不到成熟。成熟的葡萄在顶上,只能爬上树或用钩搭拧下来。水井南边有个小树林,靠南边种着菜,菜地旁还有几棵柿子树。祖父挑担子回来,每次总要给孙子买点好吃的。我最爱吃的是河北边(兴平县)的坨坨馍,又干又筋道,越嚼越有味,一次我靠着柿子树吃着吃着就睡着了。前些年,我曾几次去兴平县城四处寻找,想买些坨坨馍,可都失望而归。问起马嵬坡的战友,说是在农村偶尔有人做。回来十多年了,一直没有吃到,几次到西安回民街找,现在的坨坨馍已没有当年的味道。

渭河古道湿地

听小伙伴讲,门前的井里有鱼,我就趴在井口往下看,没见到鱼,就用提水桶的钩搭在水里搅,还是没有。后来去过几次,确实有鱼,告诉了小伙伴。有一次,被祖母发现了,她不敢大声喊,扭着小脚到身后一把抱住我说:“可不敢掉下去,真不得了!”

老庄基南边的高地是马家堡,也就是昔日的马家渡。听老人说,我们村过去是渭河底(古道)。关于它的来历,就有着“过了河的还过河,没过河的过了河”的典故。从南往北的客人,一般都在张家渡住一宿,第二天一早渡河南往,可过一夜河道北移,第二天船家和客人都傻了眼,过了河的还得再过河,没过河的便无需再渡河了。从此,马家渡便没有了渡口,张家渡就成了南岸的渡口了。

水潭

渭河北移后,这里就成了水乡泽国(湿地),随着水位不断下降,渐有一些地方露出水面,也就有了外地移民来此开垦种地。这些垦荒者搭起窝棚落脚,东一家西一家,这些零庄子就星罗密布出现在古道上。老庄基北边有几家,其中汪姓家来这里最早(约在年前后)。开始,汪家借住北边的谭家滩,后来就在这里盖房。因水位高,便将庄基垫得很高(当地最高的一家)。汪家叔的年龄和我父辈相当,但不少我的同龄人称其为“汪爷”,这大概是对此地元老的尊重吧。

渭河

老庄基的西边是白马河,由西向东再向北流向谭家滩。大概是由于解放后国家开挖吴兆村向北的周兴渠(周至至兴平县)的缘故,使白马河的水近乎死水,流动十分缓慢。小时候,我常和小伙伴们在河里的树根下逮鱼。河里淤泥很深,常有蛇、蚂蝗、鳖出现。生活在水草里的蚂蝗如果钻进人的皮肤,只有用手狠劲拍打才能出来。有的地方还有菱角,我就曾多次采捞。如今,河没有了,但河道还依稀可见。河西边是西龙窝,李家和河南岸袁家的庄基很高。还有好几处水潭,何家后面的池塘还种着莲藕,我曾目睹过采藕的场面。人们先把水抽干,在淤泥里掏出莲藕,虽然它浑身污泥,可用水一洗就很干净,惹人欢喜。藕粉是营养品,我至今仍然喜欢吃莲藕,炒或放在稀饭里,或单独蒸熟,吃着都很享受。

移民茅草屋

老庄基的东边是中龙窝,也是由零庄子集中起来的。这里有座牛马王庙,小学就办在这里。我的就是在这里读完的。父亲十分重视我的学习,常到老师那里打听我的成绩,为的是让我不要像他那样当“睁眼瞎”,将来吃个“轻生饭”。学校有个康老师,曾在咸阳地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代表大会上介绍过经验,他的“白天是看娃的‘婆娘’,晚上是看庙的‘和尚’”事迹,令我羡慕不已,还时不时的向他请教。

再东边是从南向北的甘河穿过,人们习惯将解放后整修的河道称为新河,如今也不复存在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由吕家堡流入涝河了。新河东边是费家,日子过得富裕,便开启了烧坊酿酒。龙窝酒声名远扬,深为周至、户县、长安、兴平等地百姓喜爱。凡有宴席,只要有龙窝人在场,人们都不敢轻言酒量大,他们龙窝人天天闻酒,酒量比一般人还大。

关于龙窝酒的传说有二:一是说这里是渭河古道的一个大漩涡,龙在这里居住过,是龙将御酒倒在泉眼里,便有了源源不断的美酒;二是说当年慈禧太后避难西安,曾品尝过龙窝酒,感觉甚好,便有了“东龙(窝)西凤”之说。为了证明龙窝酒之美,就有了当年西安事变时杨虎城用龙窝酒招待周公之说。我曾寻访和查阅过有关人士和资料,均无文字记载支撑。在南北3号路边的龙窝酒厂,是在原费家烧上演变而来。先是村管酒厂,后改为国营企业,破产后被人承包至今。

年,龙窝酒是户县五大注册商标之一;这些年,龙窝酒酿造工艺成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窝酒作坊成为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从龙窝酒厂向西进村,龙窝村的小酒厂一直经营着,生意挺红火。近几年,龙窝村和邻村也有数十家小作坊,经营各有千秋。

龙窝酒厂的北边是东龙窝,和北边的潭家滩联畔种地。

这样一来,在这个渭河古道就有了东龙窝、中龙窝、西龙窝合称为龙窝村的村名。而村名何来?以上所述,这里曾是渭河的一个大漩涡,漩涡底深水深,龙自然而然在此歇息、居住了,将这里称为龙窝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但怎么称为村名而使官方予以认可,这源于西龙窝的李家。李家祖上曾在省府做官,风水先生认定此处甚好,便建房定居,将次子的乳名叫龙娃。后来,次子在周至县府干事,县域才有了“龙窝”的行政村名。如今一、二、三组就是人称的东、中、西龙窝。不过,本村人很少有人称东、中、西龙窝和一、二、三组,还是称过去的一、二、三队为多。

在年前,龙窝村属周至县,之后才划归户县;年成立人民公社,龙窝村属涝店乡涝滨区;年人民公社改为乡,将原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如今,这里和吴兆村合并,称涝店街道龙窝村了。

目前,鄠邑区已将昔日河流交错的渭河古道上的龙窝村,作为文化旅游示范村建设着……

龙窝之龙,真要腾飞了!

年11月于西安

作者简介:退役陆军大校。曾任连队指导员、团政委、军分区政委。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169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