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普知识丨立秋之后防秋燥
2022/10/31 来源:不详那家医院制白癜风好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60318/4792768.html
不知不觉中,时光迈进了立秋时节,我们需要防止“秋燥”对人体的危害。中医学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燥邪是中医“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致病因素之一。秋燥分为温燥和凉燥两种。初秋天气尚热,所以燥而热,谓之温燥;到了深秋,天气转凉,就会变得燥而凉,谓之凉燥。温燥初起时多见于身热头痛、干咳无痰、咽喉干痛、鼻干唇燥、心烦口渴、舌苔薄黄、小便短赤;凉燥初起时多见于身热头痛、恶寒无汗、流涕、唇燥咽干、舌苔薄白而干,口渴不甚。中医治疗原则“燥则润之”,因此预防和治疗秋燥多用“润”法,防秋燥的就是要保护人体津液不丧失或者补充津液。下面介绍如何防止秋燥:1、水分多补充。“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天养阴,首先要多喝水,以补充身体的水分。每天要保证饮水毫升左右。古人就有对付秋燥的饮食良方:“朝朝盐水,晚晚蜜汤。”白天喝点淡盐水,晚上喝点蜂蜜水。”预防秋燥宜补充水分,白开水中加入少许盐分、糖分,医院给患者补充糖、盐水是一个道理。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喝点蜜水,这既是补充人体水分的好方法,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一举两得。2、适量食瓜果。很多食物具有滋阴润燥的作用,如葡萄、石榴、甘蔗、荸荠、莲藕、菱角、梨子、银耳、柿子、罗汉果、百合、萝卜等。尤以梨润燥最佳,梨性甘凉,具有润肺、止渴、养阴滋润、化痰、通便之功效。中成药雪梨膏就能润肺止咳。甘蔗汁也能生津止咳。罗汉果、百合、银耳都具有生津润肺止咳的功效。石榴榨汁可以生津止渴、杀虫止痢,对于秋季容易腹泻人群、经常口咽干燥和口腔溃疡人群较好。但是要注意秋天也不能过食生冷瓜果,民间谚语“秋瓜坏肚”,是指立秋以后生食大量瓜类水果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尤其是脾胃虚弱的人就容易出现胃肠道疾病。3、进补要适宜。俗话说:“秋季进补,冬令打虎”,因此不少人喜欢在秋季进补。但是中医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实证者不宜再用补药。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过多过早进补可能对身体有害。秋季食补以滋阴润燥为主,如老鸭汤、乌龟、甲鱼、燕窝、银耳、蜂蜜、黑芝麻、核桃、莲藕等。尤其初秋不应过分地进补,切忌大鱼大肉。深秋后气温下降,人的精气开始封藏,适当进食滋补食品较易被机体消化、吸收和藏纳。体弱多病的老年人补充营养具有康复、祛病延年之功效。此时,可适当多吃些瘦肉、鱼虾、禽蛋、莲子、大枣、鸡肉、鸽肉、当归等稍微偏温性的食品,但应尽量不吃狗肉、鹿茸、附子等大温大热之品。秋天应尽量少食辣椒、葱、姜、蒜、胡椒、烈性白酒等燥热之品以及油炸食物,以免加重秋燥。4、起居锻炼适度。秋天早晚温差增大,这时应增加睡眠时间。《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这段话告诉我们,秋天要早睡早起,好像与鸡的活动规律相仿。早卧可调养人体的阳气,符合“养收之道”,早卧以晚9点至10点入睡,早晨5点至6点起床比较合适。秋季要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宣发,防止收敛太过。早睡早起对于预防脑血栓等疾病有益处。秋季运动应选择较为舒缓的运动,比如散步、太极拳、跳舞、慢跑、登山等运动。运动锻炼时应避免大汗淋漓,汗出过多会损人体之阴。因此,秋季锻炼强度要适量。以上是秋季相关的养生保健知识,希望居民朋友多熟悉这些生活小常识,安全度过干燥的秋季,让病邪远离、让身体健康。(通讯员刘立红)
责任编辑:朱宜编审:江柏佐
总编辑:汪俊伟
运营:宿松县融媒体中心
投稿:ahssnew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