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地铁19号线环评公示,初设获省发改

2023/4/5 来源:不详

年1月,武汉市轨道交通第四轮规划获国家发改委批准。

武汉第四轮轨道交通规划

年7月,武汉市轨道交通19号线环境影响报告书公示、初步设计文件获湖北省发改委批准。这些流程的走完,地铁19号线就真的开建了!

武汉轨道交通19号线

19号线是衔接武汉站和天河机场的枢纽直通线

武汉市轨道交通19号线是武汉市轨道线网中市域快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衔接高铁武汉站与天河机场的枢纽直通线。

工程功能定位为市域快线,主要途径武汉市洪山区、青山区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工程起于武汉火车站,止于高新二路站,预留远期延伸条件。线路全长21.2km,其中地下线21.0km,明洞段0.2km,设武汉火车站、武东站、花山新城站、花山河站、光谷五路站和高新二路站6座地下车站,其中换乘站3座。工程新建花山车辆段1座,新建落步嘴、光谷五路南kV主变电所2座。采用市域A型车,初、近、远期均为

6辆编组,设计速度目标km/h,预留km/h。计划年9月开始施工,

年12月建成试运行,总工期51个月,投资估算约.78亿元。

工程与沿线主要生态敏感目标关系

本工程范围内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等特殊及重要环境敏感目标。

工程在CK1+~CK2+区间以隧道形式下穿东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穿越长度为m,隧道埋深约15.5m~26m,穿越区间无地面工程;在CK17+~CK18+区间以隧道形式下九峰国家森林公园,穿越长度约为m,穿越区间无地面工程;在CK4+~CK12+区间以隧道形式下穿严西湖三线,其中武东站和花山新城站位于灰线范围内,两个区间风井位于绿线范围内。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本工程范围内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等特殊及重要

环境敏感目标,但涉及东湖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峰国家森林公园和武汉市级重点湖泊严西湖。

(1)施工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施工场地、施工单位驻地及相关设施会占用土地、破坏地表植被、影响城市生态

及城市景观;施工期主要保护目标为城市绿地、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等生态敏感区。

(2)运营期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工程投入运营后,主要保护目标为沿线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城市绿地及城市

景观,要保证工程新建的人工建筑与周围城市的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和谐统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观念,有利于城市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保证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本工程评价范围内涉及生态环境敏感点主要是沿线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及重点湖泊。沿线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见表1.5-1。

生态环境敏感点汇总表

与规划环评、建设规划对比分析

年4月19日,环境保护部以环审〔〕51号文对《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年)环境影响报告书》提出了审查意见。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发改基础〔〕号文对《武汉市城市轨道交通第四期建设规划

(~)》进行了批复。本工程为已批复建设规划中的项目之一。规划环评阶段19号线工程起于5号线红钢城站,沿杨春湖路向南,引入武汉火车

站西广场,之后分别下穿武广高铁、三环线、王青公路之后沿青化路东行引入武东中路站,沿规划路东行,出武东后跨过严西湖后转向南沿花山大道向南,最后引入光谷中心城,沿光谷五路向南至线路终点光谷保税区。线路全长约28.9km,其中地下线路约19.1km、高架线路约9.8km。设站11座,其中地下车站8座,高架车站3座。设花山车辆段和龙泉山停车场各1座,设武汉站和光谷五路南2座kV主变电所。

批复的建设规划方案中19号线工程自武汉火车站至高新二路,线路全长20.6km,全部为地下线,设车站6座,全部为地下站。工程新建花山车辆段1座,新建落步嘴、光谷五路南kV主变电所2座。

本次环评方案19号线自武汉火车站至高新二路,线路全长21.2km,其中地下线21.0km,明洞段0.2km,设车站6座,全部为地下站。工程新建花山车辆段1座,新建落步嘴、光谷五路南kV主变电所2座。

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协调性分析

(1)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概述武汉市作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集中凸现了近代中国殖民地、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城市发展的轨迹,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底蕴,对中国近代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和作用。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环境影响报告书

①保持“两江交汇、三镇鼎立”的城市空间格局;尊重“江、湖、山、田”相融的自然生态格局;延续沿江平行及垂直的网络状道路结构;以保持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风貌。

②强化“龟蛇锁大江”的意象中心,保护沿长江和沿东西山系的“十字型”景观格局,充分体现山河文汇、湖泊密布的城市景观特色。

③建立主城区和市域两个层面、三个层次的保护内容体系:一是文物古迹及其他历史遗存保护;二是历史地段及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三是城市风貌保护区的保护。

④深入挖掘非物质形态历史文化内涵,加强保护、宣传和利用,采用实物收集保存、记录保存等多种方式延续独特的地域历史文化,建设一批供市民进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

⑤加强历史文化资源在城市建设中的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其价值特色,整合文化资源,发展名城旅游,有效促进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2)规划协调性本工程评价范围不涉及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目标,工程较好地协调了工程建设与历史名城保护之间的关系,本工程与武汉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相协调。

与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协调性分析

(1)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概述

①规划期限

为至年

②规划范围

为武汉市中心城区37个湖泊(东湖除外)和金湖、银湖及其周边陆域范围,规划

研究范围约.04平方公里。具体湖泊包括:后襄河、西湖、北湖、鲩子湖、菱角湖、小南湖、机器荡子、金湖、银湖、塔子湖、张毕湖、竹叶海、莲花湖、月湖、墨水湖、三角湖、南太子湖、北太子湖、龙阳湖、紫阳湖、水果湖、内沙湖、沙湖、晒湖、四美塘、杨春湖、汤逊湖、野芷湖、南湖、黄家湖、青菱湖、严西湖、严东湖、五加湖、青山北湖、车墩湖、竹子湖、青潭湖、野湖。

③规划基本涵义湖泊水域保护线:即湖泊蓝线,指界定湖泊水域范围,实施湖泊水体生态保护的

边界线。

环湖绿化控制线:即湖泊绿线,指水生态系统与城市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空间,对保护水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保证滨水空间的公共性具有重要作用。

环湖滨水建设控制线:即湖泊灰线,指为减少人为活动对水体的影响,保护水体环境景观的共享性与异质性而设置的建设控制区的边界线。

环湖道路:包括“环湖车行路”与“环湖步行路”。

④中心城区湖泊功能与分类

已建区范围湖泊(共16个):功能定位为景观公园型湖泊,主要以环境优化、景观完善为主。包括后襄河、西湖、北湖、鲩子湖、菱角湖、塔子湖、小南湖、机器荡子、竹叶海、莲花湖、紫阳湖、水果湖、内沙湖、晒湖、五加湖、四美塘。

发展区范围湖泊(共16个):功能定位为城市公园型湖泊,主要以强化控制、景区建设为主。包括金湖、银湖、张毕湖、月湖、墨水湖、三角湖、北太子湖、南太子湖、龙阳湖、沙湖、杨春湖、南湖、黄家湖、野芷湖、青山北湖、汤逊湖。

生态控制区范围湖泊(共7个):功能定位为生态公园型湖泊,主要以生态防护、生态隔离为主。包括青菱湖、野湖、严西湖、严东湖、车墩湖、竹子湖、青潭湖。

(2)工程与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相关性分析本工程涉及的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有1处——严西湖,涉及湖泊的“三线一路”。

工程在CK4+~CK12++区间以隧道形式下穿严西湖三线,其中武东站、花山新城站位于灰线范围内,两个区间风井位于绿线范围内。具体见图1.7-3。

(3)工程与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协调性分析

①湖泊保护有关规定依据《武汉市中心城区湖泊保护规划(-)》规定:

水域保护线(简称“蓝线”):该线一般以最高控制水位为准,同时考虑在特大暴雨时保护湖泊的要求而确定的。“蓝线”以内为湖泊保护水域,不得随意侵占,在不减少面积的前提下,可根据具体情况作适当调整。

绿化用地控制线(简称“绿线”):为绿化用地与外围控制范围之间的界线,根据“城市绿线管理规定”和“武汉市绿地系统规划”而界定,湖泊绿线范围内可布置工程湿地,将湿地与绿化、公园等景观建设相结合,达到减少水土流失、控制湖泊面源污染、改善湖泊水环境的目的。

外围控制范围线(简称“灰线”):为外围控制范围与正常用地之间的界线,根据城市规划部门初步拟定的外围控制范围线界定。外围控制范围是为了减少人为活动对湖泊的污染和保护湖泊环境景观的共享性和异质性而设置的控制区。

同时依据《武汉市湖泊保护条例》规定:中心城区湖泊水域和绿化用地除按照规划建设排水泵站、污水处理设施、园林小品及相关的市政设施外禁止占用,禁止建设其他任何建筑物、构筑物;外围控制范围内的建设应当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和湖泊保护规划的要求进行。其他区湖泊除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外,禁止占用。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规划、设计应当尽量避免占用湖泊;因特殊原因确需占用湖泊的,应当由建设单位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并报市人民政府同意后,按规定的审批权限报批。

线路

(1)线路走向

本工程起于高铁武汉站,与高铁站、4号线、5号线、10号线换乘,出站后线路下穿市政匝道桥、欢乐大道,经东湖东北角,转向东先后下穿京广铁路、市政三环线,过老武东站后转入武东路向东走行,于武东中路路口设武东站;出站后线路沿武东路敷设,过严西湖及湿地公园后转入花城大道向东走行,于双谷路路口设花山新城站;出站后线路由花城大道转向南,沿希琥路西侧走行,于纹璜街路口设花山河站,该站为车辆段接轨站;出站后线路下穿花山河,与出入线立交后转入花山大道沿道路东侧走行,先后下穿武黄城际、武九线,由花山大道东侧转至西侧走行,下穿九峰山国家森林公园,进入光谷中心城,沿光谷五路向南走行,分别于神墩一路路口设光谷五路站与11号线换乘,于高新二路路口设高新二路站与13号线换乘,其中高新二路站为本期实施终点站。

(2)敷设方式

线路全长21.2km,地下线21.0km,明洞段0.2km。

(3)线路技术标准

①线路平面:

区间正线:最大30‰,困难时不大于35‰

配线:最大40‰

车站:地下站2‰

正线数目:双线

轨距:mm

最小曲线半径

区间正线:一般0m,困难地段m限速地段:一般m,特别困难地段m到发线:m

辅助线:m,困难地段:m车场线:m

②线路坡度

区间正线:最大30‰,困难时不大于35‰

辅助线:最大40‰

车场线:不大于1.5‰

车站:地下站2‰

③竖曲线半径正线区间:m,困难时0m车站端部:0m,困难时m辅助线:m

车站

本工程设车站6座,均为地下站。沿线车站分布见表2.1-1。

全线车站一览表

轨道

钢轨:正线、配线、出入段线、试车线采用60kg/m钢轨,车场线采用50kg/m钢轨。

轨距:采用标准轨距mm。扣件:整体道床采用弹性分开式扣件;地面线有砟轨道采用国铁定型扣件。

道岔:正线、配线及试车线采用60kg/m钢轨9号道岔,车场线采用50kg/m钢轨7号道岔。

道床:正线、出入段线地下段采用整体道床,出入段线地面段采用碎石道床;车场线库外线采用碎石道床,库内线按工艺要求采用相应形式的整体道床。

无缝线路:正线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

车辆

本线初、近、远期均采用A型6辆编组,4动2拖车辆编组方案。列车全长约m,轴重≤17t,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为km/h,远期预留km/h。

供电

(1)供电方式

交流供电部分采用集中供电方式,直流牵引供电系统采用DC1V接触轨供电方式。

(2)主变电所

新建kV落步嘴主变电所和光谷五路南主变电所,近期安装容量均为

2×40MVA,主变压器基础均按照2×63MVA土建预留。

设计年度规划

初期年,近期年,远期年。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38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