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首夏天诗,30岁以上的才有共鸣
2024/5/30 来源:不详种田大户的一季稻已经开始收割,他喊了辆大卡车来配合收割机运粮,直接把村道占了大半,虽然我只得绕路,脑子里想的却是当年我们早出晚归搞双抢时的艰难岁月,总琢磨着,以前那种在大太阳底下面朝泥巴背朝火的日子,到底是怎么过来的?
中午读苏诗,到《七月一日出城舟中苦热》,光看标题,就很带感。因为苦热正是前几天的情形。虽然这两天阴下来了,但气温仍然不低,想到外面干点事却又畏缩在空调房里,能晚一秒是一秒——这种感觉,与千年前的苏轼,并无二致。虽然那时没有制冷设备,但他也是想方设法减少暑热的侵袭,偶有轻风,便喜不自禁。
他写到:
凉飙呼不来,流汗方被体。
稀星乍明灭,暗水光弥弥。
香风过莲芡,惊枕裂鲂鲤。
欠伸宿酒余,起座濯清泚。
火云势方壮,未受月露洗。
身微欲安适?坐待东方启。
从诗中可知,那个热得要死的夜里,苏轼实在是熬不住了,怎么办?屋里待不了,就去水里凉快一下?
依他惯例,如果是与朋友一起觅凉,或在标题,或在诗内,总会有所体现。既然没写,那就只能合理推测,他一人一船一舟子,漂到了西湖里。证据则是,有莲有芡有鲂有鲤,还有酒。
虽在水面,仍然满身大汗,此时虽无暴日,却正是热气回吐之时,上蒸下蔚,并不会比房里舒服多少。但,图的就是希望水面能有个小气候,刮点子凉风,能舒服一下是一下。
算他运气好,果然起了阵风,吹过荷叶菱角,带着果香缓缓而来。这风虽小,比之闷热不已,果然是“下有苏杭”,他靠着船舷满意地睡去,哪料还没做几个梦呢,风已远去,人又热醒。
看到最后一句,不由得想起初中地理考试里常出现的一个题目——
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是什么时候。
答案为:
日出前后。
苏轼等的,也就是这一刻啊。
读完此诗,共鸣不已。
那时,晚饭过后,我总在井中提水泼在地坪里,只听滋滋作响,水泥迅速将水吸干,十桶八桶,方有作用。邻里皆来乘凉,大家摇着蒲扇,扯着家常,说着怕话(鬼故事),数着星星,看着天幕下一闪一闪往长沙飞去的飞机,等着气温慢慢降下。
可是,回到房中,吱呀吱呀的吊扇和台扇,根本杀不掉强烈的暑气,手中摇着扇子,翻来覆去,不知何时睡着的,半夜醒来,满身是汗。
我们80后,经过了苦,也享受了甜,而我们的孩子们,从小就在空调房里长大,以后他们哪怕读到这首诗,大概也并不会有多少感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