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公里水上邮路送服务,14年便民扶贫

2022/9/15 来源:不详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王丽通讯员崔鹏森宋德彦

水上禽歌万顷涛,舟行莲曲碧云霄。8月17日一大早,天蒙蒙亮,王少朋就驾驶着马达机动船出发了,开启新的一天水上邮路便民送服务的旅程......

八九岁的时候,一封大学录取通知书埋下了他想成为邮递员的种子。长大成人,通过应聘,王少朋成为了济宁市微山县南阳镇的一名邮递员,再后来又成为一名湖上邮递员。

“最开始并不习惯,但是咱已干了这份工作了,岛上的村民尤其是那些贫困户和留守老人需要咱,咱就得坚持下来”。

年复一年,初心不改,今年38岁的王少朋,已经跑出了30多万公里的水上里程。

一叶孤舟水上穿梭撑出风雨14年

“从小到大我都长在南阳镇,从南阳镇去鱼台县采购,光坐船得一个多小时,家里需要出去买些东西很愁人。”一位70多岁家境贫寒的老奶奶一提到王少朋嘴角就露出掩饰不住的微笑,“少朋来家的时候,能帮我们带东西来,俺有时还能做他的船出湖,方便的很。”

南阳镇位于微山湖北端的南阳湖中,东西狭长70余华里,下辖的三个管区、34个行政村分散在湖中自然岛屿上。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不便的交通条件,南阳湖水路的邮递工作就增加了难度。在南阳支局,共三名投递员,一起承担着南阳镇的投递工作。其中一名投递员负责南阳镇南边的路线,另外一名投递员负责南阳镇岛内的路线,而王少朋则负责岛外丁楼、李桥、管闸、龚庄、柳沟、王苏白、建闸7个村落的路线。连接这7个村落的水路,不仅是邮政投递环节最艰苦的一条路线,需要帮扶的贫困户也最多。

年以来,在环境单调寂寞、工作时间长、交通工具繁琐、路线复杂,还经常受季节和天气影响的艰苦环境中,王少朋每天往返至少70公里,一天五六个小时在湖上,不仅为沿线7个村多名村民默默开展投递服务,还用实际行动为村里将近30名贫困户捎去党的温暖和邮政的贴心服务。

为贫困难户把物美价廉的农品带出去

王少朋负责的线路上,距离最远的要数南阳镇王苏白村和建闸村,投递船的时速每小时仅有10公里左右,从龚庄到建闸,就需要走近两个小时的水路。船机轰隆隆的,不能听歌打发时间,没有什么消遣方式。感到孤独寂寞时,他就看看南阳湖岸边景色,接着手握方向盘紧盯前方。“一想起那些需要我帮助的人,身上就充满力气;一听到岸上的人叫我,途中的疲惫立马就没了”。

船刚开到建闸村码头,就听到有村民喊,“来啦?”王少朋回应:“来啦!”他跟村民很熟悉,摩托车一直就停放在岸边。船靠岸,王少朋背上邮差包,将几个包裹搬上岸,再换上摩托车,就算是开始了又一段骑行之旅。在这之前,王少朋总是先到一位他帮助的村民家里转上一圈儿。

年9月12日,一从王少朋手里接过慢性病就诊证的建闸村贫困户刘晓琴,就连忙道谢:“少朋你真是帮了俺家大忙!”

刘晓琴的老母亲快80岁了,近年患上高血压,老伴小腿还有残疾,医院治疗。刘晓琴夫妻二人常年在外打零工维持生活,对县里的就医政策不熟悉。一年前,刘少朋得知情况后,水上、路上都是一脚油门踩到底,为老人的老伴办理了慢性病就诊证。

这天王少朋刚走进刘晓琴的家,见一堆堆自产的新鲜菱角,成了家禽的饲料,觉得可惜。他和刘晓琴夫妇商量,把菱角打成粉,再通过邮政电商卖出去。三年多来,刘晓琴夫妇家的菱角粉卖出了多斤,赚来的钱让医药费有了更好的着落。

三年来,不只是刘晓琴家,还有其它三四个村的十几户村民,王少朋都通过同样的方式,帮助他们把自家产的品质好价格又不贵的菱角和其它农产品通过邮政渠道销出去,累计帮村民增收将近10万元。不仅如此,王少朋还为这些贫困户带去扶贫的书籍,时间充裕的话,就陪着贫困户一起学习,有时也事先划出重要内容,让这些贫困户重点看。

日复一日,作为志愿扶贫队伍中的一员,王少朋的努力没有白费。在他的无私付出和政府扶贫人员的共同帮助下,南阳湖岛外村落2/3的贫困户已经脱了贫。

为留守老人把必须的生活物资捎进来

休息一晚,18日早晨,王少朋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他面带愁容,“今天风大,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出船,怕是要耽搁了”。然后他一边走向湖边及时查看风力变化,一边忙着给收件人打电话沟通。王少朋告诉记者,“出船最怕有风,刮风天很难掌控方向。再就是冬天穿多厚都能冻透,夏天还怕下暴雨。出船这么多年遇到的一般都是小问题,最危险的一次是,对面过大船,浪很大,船差点翻了”。

他是出行者,也是守望者。王少朋负责投递的村落,年轻人大多都外出务工,村里多数为留守老人。他告诉笔者,像他这个年纪的人,大多数都出去打工了。“我还留在这里,咱得把东西给老人送去,让他们感受到儿女的关怀。”王少朋说,“我最大的有点就是不怕吃苦,活总得有人干,不干的话,我自己心里都过去不。”

王少朋与许多村民都非常熟悉,渐渐地,他除了做投递员,还成了村民们的免费搬运工,为村民捎带货物,尤其在为留守老人捎带必须的生活物资方面,更是义不容辞。王少朋告诉记者,湖里的几个岛村虽然有小卖部,但是卖的东西种类非常有限,而村里大部分都是留守老人,既要照顾孩子,还要做家务,出门很不方便。“只要是他们有需要,我就帮他们从镇上捎带日常生活用品,小到柴米油盐、大到桌子电视。”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王少朋意识到疫情防控的重要性。于是,他每天通过报刊、网络媒体将防控知识传递给村民。不仅如此,还主动将防疫物资带给村民。王苏白村,是距离南阳镇倒数第二远的一个村,疫情发生后,村民从网上购买了口罩,等着用口罩很心急。王少朋得知情况后,就开车去两城镇将口罩运回,再开船送到村民手中。

“老乡们在外面打工不容易,我把他们的挂念带给他们的父母,把村里留守老人最需要的东西捎过来,虽然苦点累点,觉得每天出发都挺值的。”轰隆隆几个小时的马达声停下,王少朋下锚靠岸,双手捂了捂几近耳鸣的耳朵后,一边擦着鞋子上、衣服上沾满的泥土,一边略带腼腆的说。

菱蓬渐与秋风到,躲入湖中叶底摇。一望无际的湖区,难以分辨方向,王少朋却不需要导航,因为他心里的那个方向,一直都是坚定而清晰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14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