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怎么过腊八腊八粥腊八蒜舍粥又舍
2023/10/24 来源:不详再有几天就是腊八节了,每到此时就想找出马三立老先生的《开粥厂》听听。
“腊八”是指农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几乎家家户户都要熬粥喝。
天津人比较重视腊八节,不仅自己会熬粥喝,旧时候的一些大门大户、慈善家会主动舍粥,马三立老先生的《开粥厂》说的就是舍粥的细节。
时至今日,也有不少企业或者个人在路边舍粥,当然都比较低调,没有旧时候的那种场面了。一些大的寺院,比如天津大悲院等等也都会舍粥结缘。
咱们先来看看马老先生介绍的腊八粥:
“熬粥嘛,腊八粥啊!米料啊!拿!每人一份儿。每人给一斤江米、一斤黄米、一斤大麦米、四两菱角米;半斤绿豆、半斤红豇豆、半斤小豆、一斤生栗子、二斤小枣、半斤核桃仁、四两冰砂糖、二斤潮白糖、二两玫瑰、二两木樨、二两青丝、二两红丝、二两葡萄干儿......”
《开粥厂》这段相声主要介绍了旧时中国最重视的三个节日:五月节,八月节和年下。
“年下”是个虚指,不特指某一个节日,而是把春节前后都说在了一起。
毕竟,人家财主家也要过年休息,不可能在年前期间再“加班”做慈善,而把过年需要的东西提前舍给穷苦人,也能让他们安心的过好年。
所以,做善事的人,一般在年前就把一应所需全准备好,一次舍给穷人。
那么,春节的气氛从哪开始呢?自然是腊八。
所以,在天津也有一句谚语: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腊八粥,吃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
到了腊八,离过年就不远了。
马三爷的那一段,用贯口儿报出的物什,也是不仅仅是腊八所用,而是直接从腊八说到了祭灶。
寻常人家熬煮腊八粥,一般会按照自家条件从这些米料里面随机选一些:糯米、白米、小米、秫米、绿豆、芸豆、鸡头米、薏仁米、菱角米、白果、小枣、板栗、百合等等。
也许不会放得那么全,但也比平时的用料丰盈。
天津人格外重视“腊八节”。
在旧时候,有的人从五更天就起床熬粥,煮熟后要先祭祀先祖、供佛、亲友互赠,然后再自己吃,甚至还会喂一些给家里的猪、狗、鸡等。
清代的樊彬还写过一首小令《结缘豆》:
津门好,积善散多财。舍豆结缘陀佛念,谢花还愿道童来,庵院岁修开。
说的是天津在腊八这一天的另外一种奇景。
很多人把豆子先炒熟,到了腊八这一天,天刚一亮,就拿着豆子走上街,逢人就送,这被看作是与对方的一种“结缘”。
据说可以祛病免灾,大概也是因为豆和“痘”同音,在以前没有牛痘疫苗的时候,天花可是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所以这一天,大人孩子都会开心的接炒豆子吃,欢天喜地的氛围也增进邻里情感,提前预热了过年的欢乐氛围。
旧时天津的慈善家舍粥也是在早晨,半夜就把粥熬好,天刚蒙蒙亮,就已经在门前摆好了。
这一天的粥,可以可劲儿喝,要是一碗没喝饱,可以再盛,但是要重新排队。
舍到最后,大家都吃饱了,锅里粥也不剩多少了,就会把最后的锅底儿全给一个人,这也是“包缘儿”这个词的来历。
天津大悲院在这一天更是热闹非凡,据说每年的腊八,大悲院都要熬煮几百锅“腊八粥”,人们争相去结缘。
“腊八”大概也是中国北方唯一不以饺子为主要庆祝食品的节日了。
不过,在这一天,北方人又开始集体剥蒜,用来泡腊八醋。
这腊八醋和腊八蒜还是佐餐饺子的最佳调味,也是为春节吃饺子,做足了准备。不爱吃蒜的人,通常也抵挡不住腊八蒜的魅力。
经过醋的浸泡,蒜的辛辣已经被去除,气味也柔和了不少,而醋中又增添了蒜的鲜香,风味调和,回味甘甜,是难得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