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食一瓯怜佛粥,乡心万里入梅花腊八之
2022/9/19 来源:不详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
今日腊八,虽处在冬日最冷的时候,却充满了温暖的力量和对于新春无尽的希望。
腊八节,即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在佛教中腊八本为“佛祖成道日”,却从宗教节日逐渐演变为民间大众的“美食节”,在神秘庄重之外更增添了些许温情和世俗的乐趣。
小时候最盼望过年,北方漫长的寒假中“过年”是其中最高潮的部分,此时大人们也可以放假,最重要是有太多美食可以期待——而腊八便是一切期盼的起始点,即“小孩小孩你别馋,腊八过了就是年”。
后来离家在外便很少有机会在家过腊八,也喝不到母亲煮的腊八粥,而思念也愈浓,才明白腊八在仪式之外更是一种召唤,是家的味道在游子心中的千回百转,也是对于新春和爱的一种回应和期盼。
刘若愚《酌中志》记明代腊八日吃腊八粥:“初八日吃腊八粥,先期数日,将红枣捶破,泡汤,至初八日,加粳米、白米、核桃仁、菱米,煮粥,供佛圣前,户牖园树井烘灶之上,各分部之。举家皆吃,或亦互相馈送,夸精美也。
腊八节——源自悲悯和善心的仪式感
腊八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从宋代以来便有记载,而在明清仪式感更强。
明代记载中主要有八种果品用以供佛,而人们也会相互赠送。清代皇帝会赐粥给大臣,而很多寺庙和大户人家会舍粥给路人,尤其是穷人和流浪的人。
在食物短缺的时代,严寒的三九,让无家可归的人和食不果腹的人吃一碗热气腾腾的五谷杂粮粥,不仅是一种温情更是一种善举,甚至还救过很多命。
这是宗教的初衷,亦是国人骨子里的悲悯和善心。除了宗教传说,窃以为这是腊八粥之所以选择五谷的原因吧。
腊八粥来源于中国人对于谷物的尊重,对于天地的敬畏,五谷养精神——这是代代传承的来自基因里农耕文明对于简单质朴的热爱和由此衍生出的善良谦恭。
食在腊八,香甜思家
提到腊八粥,谁不口上就立时生一种甜甜的腻腻的感觉呢。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的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沈从文《腊八粥》
沈从文先生写的腊八粥充满意趣,又极为感人。其中“赤饭豆会煮得浑身透肿”,“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从孩子眼中描写腊八粥的有趣。
腊八粥一定要喝家中的味道,每个地域细到每个家庭的用料都有所区别。
《燕京岁时记》里则称“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去皮枣泥等,和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
以上是丰富用料的腊八粥记载。
其实腊八除了腊八粥还有腊八面(一种素臊子的面)、腊八蒜、腊八醋(和腊八蒜组合)、腊八豆腐、麦仁饭等。
说起腊八蒜,便想起它翡翠般的颜色,酸辣开胃,是非常棒的佐餐小菜,而它的腌制也见证了人们等待新春的时间。
腊八豆腐是安徽歙县的民间小吃,记得几年前去黄山脚下的宏村时,在老板的介绍下点了一个腊八豆腐,本以为只是平平无奇的炒豆干,没想到被惊艳到了——口感鲜香、润滑松软、咸中带甜。
但后期自己购买的却再也做不出初尝的味道,而后才知道这是曾经徽商走南闯北,生活艰苦时带在身边的家乡味道,腊月制成,可以保存一年。
回味之余,也被打动——仿佛看到了经年前那个名动全国的群体,他们的吃苦耐劳、好儒养德、先义后利的诚信精神也成为后人所推崇。
腊八的怀念
除了腊八的传说美食,印象最深的还是关于冰心先生《腊八粥》里写的关于母亲的纪念,母亲在腊八逝去,还留下一小锅粥。让人难过之余又被爱包围着。
除了她对母亲的怀念,重要的还有对伟人的追思,周总理也是在农历的这一天离开了世界。
人民的好总理,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这个国家和人民献出了自己的全部,让人每每想起就会泪目的人!
他一面从口袋里掏出一小张叠得很平整的小日历纸,在一九七六年一月八日的下面,印着:“农历乙卯年十二月八日”字样。他把这张小纸送到我眼前说:“您看,这是妈妈保留下来的,周爷爷的忌表,就是腊八!”——出自冰心《腊八粥》
腊八是温情更是怀念,对于家人、家乡,也对于那些伟大的人们,因着这样的牵挂和纪念,让这个节日充满了深情,也让我们被节日所感染。
吃一碗浓稠的腊八粥,温暖心灵,洗去疲惫和奔波的劳苦,让我们向着新春的方向继续前行!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字,麻烦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