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我被逼成了文艺工作者

2023/1/3 来源:不详

公元年,也就是宋钦宗靖康二年,金兵攻破开封,俘虏了徽宗、钦宗二帝,北宋灭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耻。靖康之耻过后,北方基本已经沦陷到金人手中。十三年后,本文的主角辛弃疾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出生了。

生活在金人统治下的汉人不乏有一些安于现状、被时间磨平菱角的人,但是也有很多想要报仇的仁人志士,辛弃疾就是其中一个。

辛弃疾出生在金人的统治之下,之前从未到过南方,为何还会有这样强烈的爱国心呢?这要得益于他的家风。

辛弃疾的良好家风

辛弃疾的祖父辛赞,是北宋末年的进士。北宋灭亡之后,金人为了拉拢人心,便于统治,便让辛赞任职。为了族人的性命,也为了日后东山再起,辛赞忍辱负重。他时常带着年幼的辛弃疾游览故国大好的河山,就是为了让辛弃疾不要忘记国家耻辱:

(辛赞)辄引臣(辛弃疾)辈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辛弃疾《美芹十论》

就是在祖父的耳濡目染下,辛弃疾虽生在金、长在金,却对南方无限憧憬,从小便立下了“收拾旧山河”的志向。

经过多年的韬光养晦,辛弃疾已经组建了自己的武装,几千人马,就等着爆发了。机会终于来了,人民不堪忍受金人的压榨,爆发起义,辛弃疾就是其中之一。而耿京是当时最强大的起义军之一,辛弃疾也加入了耿京。

《宋史》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有一个花和尚义端,喜欢谈兵,与辛弃疾是好友,也有兵马。辛弃疾带领他一起去投奔了耿京。但义端连经都不好好念,难免会惹事儿。后来他起了贪念,偷了帅印逃走了。因为人是辛弃疾带来的,耿京找不到义端,便欲杀辛弃疾泄愤。辛弃疾立下了军令状,保证三天之内把帅印找回。当晚埋伏在义端去往金国的必经之路上,把义端斩下马来。临死之前义端求情,拍马屁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面对如此投敌叛国、贪生怕死之徒,辛弃疾一刀结果了他的性命。

从此耿京开始重视起来了这个年轻人,把重要职务交给辛弃疾,辛弃疾也视耿京为自己的伯乐。

辛弃疾勇闯虎狼穴

但既然有像义端这样的人,也不乏会有其他人想要叛变,张国安就是一个。当时金人为了诱降起义军,给了一些人高官厚禄,张国安就被金人的糖衣炮弹打中了,决定叛国投敌。一天晚上,趁着耿京不备,他率人杀进耿京的营帐。耿京死后,他就逃到了金国。

此时的辛弃疾被派往南宋与朝廷联络,准备带领义军回国。当他返程的途中,听到了张安国叛变的消息。为了报答耿京的知遇之恩,也为了惩处叛徒,辛弃疾带领五十个人来到了金国阵营。

此时的张安国已经被金人任命为济州城的知府,想要杀他没那么容易,辛弃疾只能智取。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机会最终还是来了。一天夜晚,这个新任的知府在家中大摆宴席,宴请金国的达官权贵,喝得酩酊大醉。突然有人禀报有人来找,张国安便晃晃悠悠地出去迎接。刚出门,就被埋伏的辛弃疾和士兵们装入了麻袋,趁着夜色带回了临安斩首。

就是这样一位足智多谋骁勇善战的武将,到了南宋之后本想一展宏图,领兵北伐,收复失地,但是让他失望了,南宋统治者安于现状,并没有重用辛弃疾。不过刚来的辛弃疾抱有的期望很大,曾写下了《美芹十论》,系统的阐述了自己收复失地的构想,但这没有引起当权者的兴趣,而是任命辛弃疾去当地方官整治治安。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作为一个武将,最后却混了个文官,这让辛弃疾很难接受。他的理想是去喋血沙场,而现实却是舞文弄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让辛弃疾心中产生了一股闷气,他把这股闷气写在了文章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成为了他遥不可及的梦想,在他登上高楼之时,忧从心来,不禁感叹“却道天凉好个秋”。在他被罢闲暇之时,也会偶尔写写闲情逸致的诗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看到美景也会说道“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但这些片刻的欢愉也难以掩饰住他内心深处的落寞。从此世间多了一个诗人,少了一个将军。

辛弃疾的一生是一个悲剧,他本有领兵之能,却无用武之地。不禁想起与他名字相似的一个汉朝名将霍去病,他虽然英年早逝,但完成了自己的理想,燕然勒功。反观辛弃疾,直到死的那天还在大喊杀贼,让人心酸。

统治者的无能和退让让一个本应征战沙场的将军变成了文艺工作者,不禁让人唏嘘。时势造英雄不无一定的道理。

参考文献:辛弃疾《美芹十论》

《宋史.卷四百一.列传一百六十》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by/26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