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重庆的9大面点,一直传承至今,重
2023/4/9 来源:不详清末民初,山城重庆属于四川下辖的一个府,是四川沟通内地的重要码头。抗战时期,许多下江人来到重庆,带来吃面食的习惯。重庆小面就从那时开始成为中国“四大小面”之一。同时,重庆面点的制作,也在这时达到了一个巅峰。虽然重庆人的主食,依旧是大米,但是勤劳诙谐的重庆人,却给面食赋予了重庆人的灵气。
就是这些在重庆人眼中,不甚重视的面点小吃,却个个历史悠久,典故众多,而且制作技艺古朴,味道鲜美,一直传承至今。可以准确地说,重庆人的面点制作,是不比北方人差的。大家不信的话,小编这里整理了清末民初重庆的9大面点,以飨大家。
北泉水磨手工面
北泉手工面,据说是世界上质量最好的面条之一,被称之为面中极品,面条中空、细如银丝、入口滑嫩、回锅不泥。起源于清末,最早名为“手工面”、“北泉面”、“温泉面”。当时就使用精致小面,引缙云山泉水和之,配比麻油、鸡蛋、胡椒、味精、全清豆粉、精盐等辅料。全程手工制作而成。到了今天,依旧保持手工制作的古老方式。
年,周总理来北碚吃过一碗,赞不绝口。年,贺龙副总理夸赞北泉手工面说:“这是我国的民族遗产”。年成为重庆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名录。
土沱麻饼
这是重庆很有江湖气息的麻饼。光绪末年,在嘉陵江下游的土沱古镇,由土沱老街的振江斋馆(重庆航空食品公司的前身)的陈国恩所创制。抗战时期,达到巅峰,当时日产10吨以上。麻饼皮薄馅大,松酥滋润,味美甜香,是地地道道的重庆味道。民国时期的大小茶馆和剧院,均有零售,传承至今已有百余年。
土沱麻饼之所以好吃,全在于它的制作上,10道工序是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是使用上吊锅和下平锅两层铁锅烤制,全程手工制作,火功要求非常严格,“考费的麻饼一律不得销售”。这条古训一直保持下来。
重庆吴抄手
光绪年间,四川德阳的一个叫冯祖德的小贩创作,他根据巴蜀人喜欢麻辣味厚的特点,对北方馄饨进行改良,创制出金钩抄手和牛肉臊子抄手。开始是在德阳售卖,后来他的徒弟吴光武到重庆谋生,在重庆开设吴抄手店。从此吴抄手一直传承至今。年7月份,配合能仁寺的改造,吴抄手总店被拆迁。
吴抄手以口味新奇、制作精妙而居重庆抄手之冠。金钩抄手的特点是:形似菱角,微黄透红,皮薄馅大,馅心细嫩滋润,汤汁鲜美;牛肉燥子抄手的特点是:抄手以牛肉为馅心,加入红烧牛肉做臊子,颜色红亮,麻辣回甜,臊子爬糯,馅心鲜嫩。
正东担担面
担担面是自贡小贩陈包包,于道光年间所创,一直流行于川渝地区。民国初年,重庆的担担面担子也不过二三十副。直到民国25年,重庆的董德民、陈淑云夫妇开始经营担担面,先是走街串巷,后来在保安路中段(八一路渝都大厦对面)开设“正东担担面”摊子。年买下对面的店铺(渝田大厦麦当劳门前),正式开店。
并在店门面前摆一副担子以示正宗,年因某些原因,将担子撤除。于是,重庆担担面的最后一副担子就消失了。成都担担面的担子消失得要晚一些,现在已经没有挑担卖的担担面了。但是这种技艺一直传承至今,并且年重庆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将正东担担面纳入项目名录。
九园包子
九园包子源于光绪年间,内江富商郑贤源的家传私房菜的一品点心。到民国20年,郑钧林在九园食店当大厨时,在家传一品点心的基础上创制了九园包子。这种包子一经推出,就以口味新奇、制作精妙而成为重庆包店的翘楚。
九园包子是以一咸一甜两个为一客售卖,绝不单买。包子洁白松软,花纹美观;咸的为火腿酱肉馅,甜的为玫瑰附油馅;咸馅细嫩鲜香,口感丰富;甜馅甘甜油润,爽口不腻。它的制作工艺也非常独到,揉面、制馅都有一定的讲究,其制作遵循着一套严格而又特殊的标准。纯粹手工制作形成的味道,是流水线生产不能企及的。
长寿薄脆
薄脆这种面点,并不是四川独有,而是在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时传入四川的。到清代中期,重庆长寿人王海对北方薄脆进行了改良。才形成了薄如纸、酥而脆、香甜化渣的长寿薄脆。民国年间,长寿县城三道拐、鱼市街等地遍布薄脆的制作作坊。
长寿薄脆与北方薄脆是不同的,北方主要是油炸,比较油腻,保存时间相对较短;而长寿薄脆主要是烘烙,基本不用油,酥脆不腻,保存时间长。这种技艺一直保存到了今天。
郁山擀酥饼
清朝嘉庆年间,在彭水郁山的“严富春斋”创制出一种包馅的手擀酥饼。手擀酥饼呈金黄色,具有香、甜、酥、脆的特点,食后似有丹桂盈口。有名人赞道:“食尽江南珍馐味,始知郁山有擀酥。”其制作的秘方一直保留于“严富春斋”。直到民国时期,秘方才泄露。彭水的殷氏家族也开始制作擀酥饼。年后,郁山供销社开始大规模的制作郁山擀酥饼,这种手擀饼的技艺才得以保留至今。
这种擀酥饼的制作非常复杂,除了主料面粉以外,配料居然达到惊人的二十多种,和面、制酥、制皮、包酥、擀酥、包馅、成型、上芝、烘烤、包装是全部手工制作,十分的辛苦。而决定其口感好坏的制酥和制馅工艺,至今秘而不宣。
开州冰薄月饼
明末时期,临江镇的天记糕点铺的周掌柜,避开官兵,为张献忠的义军特制出皮薄馅多、运送方便的冰薄月饼,后来被一代一代传承下来,每年都会成为人们中秋节专用的美食。在开州区临江流传着一首儿歌:“江里老天记,冰薄送义军;年年值中秋,家家打牙祭。”月饼外形纤薄,香甜可口,其馅为红砂糖、冰糖、芝麻及蜜饯的混合物,部分还混有玫瑰、佛手片、橘红等,吃起来甜而不腻、口齿生津,是面点中的上佳之品。
到民国年间,这种冰薄月饼在开州临江镇大规模制作,当时从业人员有多人,年产10万斤以上,并远销成都、南京、北京等地,大受好评。年开州冰薄月饼加入重庆市第三批非遗项目名录。
瓷器口陈麻花
最后说一种,大家去磁器口古镇玩耍,常吃的一种面点——磁器口陈麻花。在磁器口有十几家陈麻花,谁是正宗这件事情,曾经引发了一场官司。年重庆陈昌银麻花,最后胜诉。但是根据磁器口的老人叙述,却是瓷器口最早只有夏麻花,后来才有的陈麻花。
不管如何,磁器口的麻花,清末就有了,民国期间就开始遍布磁器口。不管几家如何纷争,这道传统的麻花制作工艺,始终保留下来,年陈麻花也是进入了重庆市的非遗项目名录。大家都能吃到这种美味的面点就可以了。
重庆的这些面点小食,就和重庆小面一样,现今已经成为重庆的城市名片之一。小编介绍这9道面点。让大家了解到,居住在长江边的重庆人也是一样的擅长面点,而且做得并不比北方的差。
朋友们,你们觉得重庆的面点和北方的相比,有可取之处吗?不妨在讨论区留言!
(文中所用图片部分来自网络,有版权需求的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由浪漫的何必问原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