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宋元时期的嗜蜜风尚及其成因

2023/6/20 来源:不详

白癜风最好治疗方法 http://pf.39.net/bdflx/131204/4302821.html

宋代是封建社会经济发展最为重大的转折点,而在经济转变的基础上,其文化风俗也在发生潜移默地改变,以至到了元代,经济以及文化风俗上的转变还未停止,某些领域甚至出现了进一步发展的局面。

在众多社会风尚形成的过程中,各个阶级之间流传的“嗜蜜”风尚虽不被人熟知,但也是我国饮食文化在宋元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转变之一,并且在众多书籍和诗文中,都有这一风尚的记载。

那么“嗜蜜”风尚在宋元社会到底有何展现呢?这一风尚在宋元时期的成因是什么?对中华传统的饮食文化有什么意义呢?

一、宋元时期蜜制饮食一览

1.蜜制饮品

蜜制品在宋元时期的各阶级都十分受欢迎,许多食物的制作过程中,都会加入蜂蜜等含糖量极高的调料,增加饮品的甜度,丰富其口感。例如蜜酒,具有养生功效的诸品汤和消暑解渴之用的“渴水”等等,都是在坊间畅销的单品。

苏轼《蜜酒歌》:“西蜀道士杨世昌,善作蜜酒,绝醇酽。”

而这些蜜制饮品在宋元时期的文学艺术作品中也有体现,具有代表性的还属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图中描绘了许多卖冰饮甜食的小摊和商铺,具有极高的写实价值。

至于蜜酒,它并不起源于宋代,在唐代之时,就有食疗类书籍专门记载它的功效。比如在《食疗本草》中,有蜜酒可以治疗风疹的说法。

到了宋代,蜜酒在民间更为普及,除了做药用,更多的是成为人们日常的饮品。宋代文豪苏轼甚至还专门写了《蜜酒歌》,借蜜酒来抒发自己的情怀,由此可见蜜酒在当时之盛行。

世间万事真悠悠,蜜蜂大胜监河侯。

到了元代,除了蜜酒,诸品汤和“渴水”也逐渐流行起来。诸品汤是一种调料里身体的日常饮品,大多用花果等食材加上蜂蜜制成。

“渴水”与诸品汤在制作方法上大同小异。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渴水”可以出现在夏季成为冰饮,有解暑的功效。更为接近现代的冷饮。

可见,无论是调理生息还是日常饮用,许多饮品都离不开蜂蜜等调味品,并且,有了这种调料的参与,饮品的口感往往更佳,也更受百姓的欢迎。

2.蜜制食品

除了饮品之外,在宋元时期,蜜与其他食品的结合也非常的紧密,比如面食、肉食和果蔬等方面。而这些蜜制食物的产生也在一定基础上反映的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民族融合体现出的多元化趋势。

自古以来,汉族人都以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而随着民族融合的加剧,北方的小麦甚至是一些少数民族的食物也融入了汉族的生活中,因此面食开始在百姓的餐桌上出现。

蜜制面食通常表现为蜂蜜和面点相结合,但是这种面食会因为阶级不同而出现多元化的现象。

比如,阶级较高的官商达人之间,常会在面食中加上羊肉、葱、姜等一同食用,而普通的百姓直接用蜜水和面团制成“白熟饼子”,久而久之,这种面食因其独特的风味也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成为当时新婚之时的必备礼品。

此外,在肉食和果蔬中放蜜,也成了当时社会的饮食风尚。在元代,元人好食肉,将蜜水加入到肉中腌制或者烧熟,就成了元人最为喜爱的食物之一。

《居家必用事类》:“酥油肺,用獐、兔肺。如无,羯羊肺亦可,依上去血水。用蜜酥加稠酪、杏泥、生姜汁同和,滤纽去滓,布盖冰?,筵前割散。”

而对于在果蔬中加蜜,元人更是另辟蹊径。最巧妙的做法就是在果蔬上裹一层糖浆,既可以保鲜,又可以提升果蔬的口感,想必冰糖葫芦的原型就可以追溯于此。这样独特的做法,也使得蜜制果蔬成为了大街小巷间都畅销的美食。

二、宋元时期蜜制饮食文化的构建和成因

1.蜜制饮食文化的构建的表现

当然,在宋元时期,蜜制饮食文化的构建并不是单一化的,从众多的文学艺术作品和史书典籍来看,它不仅表现在社会各阶层的娱乐消遣方面,还在医药、文化禁忌、文化意蕴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这也使“嗜蜜”风尚更具文化底蕴和社会影响力。

在医药方面,不同于一般医药的治病救人,蜜制饮食最能发挥的是它的养生调理功能。一般来说,大多数药材熬成汤汁后都非常苦涩,难以下咽。

倘若在此基础上加上适量的蜂蜜,就可以在不损害其疗效的情况下,便于人们服用,又何乐而不为呢?上文提到的诸品汤和“渴水”等蜜制饮品,也都一定程度上具有调理辅助的作用。

此外,如果想在药膳中加入蜂蜜,一般要遵循两种方法,一是一类是制作完成直接饮用的,如桂浆,它就有生津止渴,益气和中的作用。另一种是需要调配到粥饭中或者以温酒服用,如羊蜜膏。

《饮膳正要》中记载,将诸多药材放入锅中,一直用手搅动,然后再用小火熬成膏状物,每天挖一勺配酒服用,或者加到汤或粥中一起服用。可以起到治虚劳,腰痛,咳嗽的效果。

“味甘,平、微温,无毒。主心腹邪气,诸惊痫,补五脏不足,益中气,止痛解毒,明耳目,和百药,除众病。”

由此可见,蜂蜜的作用已经不局限于作为一种调料,而是扩展到了药用领域,蜂蜜的药用特性进一步为人们认知。

在文化禁忌方面,虽然蜂蜜与药膳的结合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药材都适宜与蜂蜜同时服用,宋元时期的医者也发现了这一点,于是在一些典籍中,就出现了有关蜂蜜与药材同食的禁忌。

如在《居家必用事类全集》中提及,李子、菱角不可以和蜂蜜一起食用,生葱也不可与蜂蜜同时食用,其主要原因体现在食物的相克属性上。

从普通的制作调料到对蜂蜜相克属性的研究,对蜂蜜一步步的深入了解也体现出当时人们对甜食,对蜜制食物的追捧和青睐。

正是因为如此青睐和追捧,使得它在文化领域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既然蜜制食品在社会上如此欢迎,宋元时期的众多文人墨客又怎会放过这个借此展现自己才情的机会?

在宋元的诗文中,有许多都与此密切相关。例如,曾几的“岂知政负幽人腹,不放杨梅蜜样甜”,杨万里的“山村祇苦无良酝,嫌杀芳醪似蜜甜”等等,无不与蜜和甜相联系,从食物的味道老反映自身闲居生活的悠然自得。

可见,蜜在文人的眼中,有着美好正面的形象。不仅如此,宋人对蜂与蜜所赋予的文化意蕴,还包括了质朴、高洁等意向,常常借物喻人,表达自身朴素高雅的人生志趣与追求,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

欧阳修的《暮春有感》写到,在暮春时节这种凄凉萧条的情景下,看到了还有蜜蜂还在为采蜜忙碌在花丛间,便觉人生尚有一线生机,尚有美好可待。

“往来采花蜂,清蜜未满房……我独不知春,久病卧空堂。时节去莫挽,浩歌自成伤。

诸如此类,宋元时期对蜜文化的构建是多元化的,“嗜蜜”风尚已经从社会生活层面渗透上升到文化层面。

2宋元时期“嗜蜜”风尚的成因

一种风尚的成因往往与当时的经济、技术、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有一定联系,“嗜蜜”风尚的成因也不例外。

从经济方面看,宋代的城市经济已经极为繁盛,餐饮业也随即发展起来。当时农业农耕地众多,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商品经济的繁荣可谓是起着推波助澜之势。

当时,宋元政府还实行了多种户籍管理制度,将百姓户籍进行精确分类,以此来适应城市经济的发展,百姓做生意有理有据,不受限制。

由此,饮食服务业也跟着繁荣起来。而其中,酒楼、茶馆与小摊等更是打破了空间上的限制,又为蜜制饮食消费提供了重要平台以及流转场所。

到宋代,养蜂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南宋时就已经实现了家养蜜蜂,人工采集蜂蜜的养峰技术,使得蜂蜜在社会上的供给更为充足,这也为蜜制食品的制作提供了食材上的便利。

从社会因素上看,宋元时期,随着城市规模是扩大,在城市中生活的百姓越来越多,市民阶层也日益壮大。

并且与农民相比,这一阶层也具有更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优越感,所追求的食物无论是饮食还是服饰等方面,都更加精细化,多元化。

在消费领域也是如此,这一时期城市商业行铺分工已经相当细致,大致包括肉铺与肉市、鱼行、酒楼饭馆等十类,各行业的从业者还有各自显著的行业标识和特征,如穿衣打扮上都有所差异。

另一方面,市民阶层尤其是其上层阶层,由于具有较为优渥的经济条件,其消费也呈现出个性化、精细化发展的趋势,有了一定的“品牌”意识。

在大街小巷中,凡是能打出自己招牌的店铺,比普通的店铺更受百姓欢迎。多元的消费市场给各类蜜制食品发展提供了广阔的需求空间,而饮食的个性化消费又进一步促进特定食品的发展,从而推进了“嗜蜜”风尚的发展。

总结

饮食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最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的生活风貌和特征,同时也是当时经济基础和社会变化的体现。

宋元时期的“嗜蜜”风尚在饮品,药膳,文化禁忌,文化底蕴等各方面的涉猎之广,探究其成因,不乏也与这些因素密切相关。

由此,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气息,文化气息更加浓厚,在民族融合的过程中,促使中华传统饮食文化朝着多样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cs/492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