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忆家乡戏回望故乡

2022/11/16 来源:不详

寻忆家乡戏

文/荣凡诗

岁月匆匆走过,记忆随时蒸发,但鲁西南家乡戏留给我的记忆是永远的。那一个个扣人心弦的场景,一声声情绪激昂的唱腔,都烙印在记忆的深处,像在记忆里摄下声音的影片一样,一旦展放开来,都会从我童年流光溢彩的画面中,迸发出道道清新绚烂的彩虹,五色斑斓,无限魅力。

家在郓城西北一个与河南省搭界的小村庄,村里男女老幼都会哼唱几句梆子腔、豫剧等,我打小就生活在这充满浓郁戏曲气息的氛围里,自然像家乡所有的孩子一样,自幼也是一个小戏迷。大约五六岁的光景,记得东边大潭村南有一个很大的戏院子。院子北侧中央位置,设着大大的戏台,台北端是化妆更衣室,南端挂着两三道红绿色幕布,高高的架子下悬挂着两三盏汽灯。周围的院墙是用厚土垒的,但也扛不住没钱偷看戏的孩子们,经常地挖,常年地爬,搞得大洞小窝,致使唱大戏前还要修补。这就是我幼小时心目中的戏院,那时觉得够大够气派的了。

“县剧团要来唱戏了!”消息长了翅膀,飞向四面八方。唱戏那天,夜幕降临,开场锣鼓敲响了,吸引众多乡亲前来看戏。有的一家人扶老携幼倾家而动,有的叫上沾亲带故的亲戚一同前往。在乡间路上,看戏的人浩浩荡荡向戏院进发,喜滋滋地笑谈着戏的内容。“演员开了腔,顾不上喝汤(方言即吃晚饭)。”“为了听戏,饿着愿意。”“演员上了台,急得跑掉鞋。”“戏开演了!”听到演员“咿咿——呀呀——”唱戏声,后续的人就急了,便风风火火跑向戏院。

人们到戏院大门口,花上一毛钱买上票,熙熙攘攘地进了戏院,坐在预先放好的长板凳上。有的人戏演到半截子时才进,票价可降为一半。有的人没钱,要等到戏临散场舍戏(名曰放院子)时才能入场。有的人是机灵鬼,顺着人流混进戏院。身轻力大的小伙子,铆足了劲儿一跃,几经纵身便爬上墙头或附近的树,就势蹲坐在上面,像猴儿一般远处了望。这看戏的众生相,显示了乡亲们对家乡戏的喜爱和经济上的无奈。

记得有天晚上跟母亲看戏,戏还没开演,我便溜到后台,伸头探脑地看个究竟。哦,满目都是唱戏最基础的未经组合的散零——蟒、帔、褶子、厚底靴、绣花鞋等,美不胜收;十八般武艺用的兵器——刀、枪、斧、剑、钗等,排列整齐;演员们忙化妆——上油彩、勾眉眼、梳大头、贴片子、扑粉定妆,异常忙碌。这一看,使我对演员化解了几分神秘感,他们在戏台上,华冠红颜,光彩照人,原来是辛勤劳作的结果。时间在匆匆中过去,等演员们化好妆,穿戴整齐,打鼓拉弦的先生烟瘾过足,就准备开戏了。

戏要开始了,院里挤满了上千人,场上沸腾起来:大人的谈笑声、父母的呼儿喊女声、小孩的嬉戏声……戏在人们的热切盼望中开演了,好像是演的《孙悟空大闹天空》。大人们认真地观看,不时发出一阵阵的笑声、欢呼声。我年龄小不知戏,听不懂咿咿呀呀地唱些什么,但一看布景、武打动作等,就特别来劲。那布景画得特别逼真,湛蓝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白云,衬托得玉皇大帝的宫殿金碧辉煌,耀眼夺目,让我看得那么入画入情。那孙悟空领着猴们,与天兵天将武打中,一招一式,凸现功夫:时而挥舞金棒,风嗖嗖;时而群翻跟头,齐刷刷;时而追逐对手,光灿灿。尤其是那孙悟空,动作刚中有柔,有时耸肩缩颈,一会儿好像在太空中翱翔,一会儿仿佛在大地上奔袭,那动作又美又带劲,让我看得那么如醉如痴。戏后,我给小伙伴们谈得津津有味,并拿着棍棒学着做武打的游戏。以后多少天,我还梦幻那孙悟空大闹天空的情景。

戏院大门内外,则是另一番情景,使人眼花缭乱,有撑灯摆地摊的,有挎篮走来走去的,卖花生、糖果、糖葫芦,以及荸荠、菱角、甘蔗,还有卖麻花、油条、肉状馍的,等等。其实,这样的场合,比戏台上更吸引孩子们的眼球。我有时拉着母亲,要买好吃的。母亲便领着我,侧身离开热闹的人群,给我买了吃的,那高兴的滋味至今回味无穷。

夜在不知不觉中深下去,瞌睡虫开始袭击孩子们,他们看着看着便在父母身边睡着了。散戏了!戏院内外又热闹起来,人们呼喊着、谈笑着,叫醒睡眼惺忪的孩子,有的打着手电筒,依次走出戏院。村路上,人群伴着忽闪的光芒,好似一条游动的长龙,奔向家的方向。空寂的村庄,回荡着一阵阵欢笑声,在人们耳边飞过。乡亲们到家睡觉了,夜悄悄静下来。当年县梆子剧团的“任红脸”等演员高寿何在,看戏的壮观场面而今已难复,我只有在心中寻觅童年时的他们和戏院。

人们昵称的“任红脸”,名叫任心才,艺名小鱼,是旧戏班主。年经县政府批准,他的戏班与李心刚领导的旧戏班,成立了郓城县前进剧社,后易名为郓城县山东梆子剧团,任为业务团长。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县剧团参加了山东省及菏泽地区戏剧汇演大会,演出了传统剧目《闯幽州》《五品夫人》和现代剧目《十二连洼》《养猪姑娘》等,任心才多次获奖。年,上海唱片厂为其灌制了《李白醉酒》《临潼山》等选段唱片。他在戏班长大,自幼酷爱唱戏,12岁便在戏班“挑梁”;他音域宽阔,声腔洪亮,激昂高亢,极富有山东梆子传统韵味;他功底扎实,文武兼备,塑造了一大批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因此,他深受人们的喜爱,也在我心目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县剧团在冀梅霞团长领导下,焕发了勃勃生机,山东梆子艺术得到振兴与发展,成为文化艺术界一支生力军。在年山东省巡回演出中,县剧团创作演出的大型现代戏《选村官》,获省“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年前后,剧团先后拍摄了《辕门斩子》《反阳河》《樊梨花》《青蛇传》等二十余部山东梆子传统剧目,填补了当时山东梆子音像市场的空白,扩大了山东梆子的影响。我坚信,县剧团这样一个有深厚基础、有光荣传统的山东梆子剧团,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在人民群众对艺术需求越来越高的时候,必将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剧目。我多么期望有一天,再看县剧团演出,能过家乡的戏瘾呀!

老家郓城,是枣梆戏的发源地,柳子戏的发祥地,山东梆子戏的故乡之一。郓城享有“书山戏海、筝琴之乡”的美称,山东戏曲界有句俗话“无郓不成戏”。涌现出了柳子戏传人黄遵宪,梆子戏传人刘桂松,梆子戏表演艺术家任心才、王爱霞,省吕剧院长段雨强,梆子戏表演艺术家武兰香、陈凤英、孙淑霞、祝风晨,豫剧十大名旦章兰等一批当代戏曲界名人。

家乡戏伴我度过了童年、少年的时光,滋养了我幼小纯真的心灵,给我的生命以丰厚的底蕴。虽然经过岁月的过滤,但家乡戏的意味到现在还让我产生着亲切的怀念。我住在千里之外喧嚣的城市,似乎离家乡戏远了。不!她永远在我心中,似流淌着的清清甘泉,永不停息地流进我那干渴的心田。我这当年的小戏迷如今成了老戏迷,痴迷程度之深令人惊叹,无法想象。闻有家乡戏,我赶紧听收音机,看电视,并买来录音带、录像带、VCD片等,着迷似地听、看。

如今网络走进人们的生活,看有关家乡戏的资料,听家乡戏,成了我上网的主要内容。前些年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章兰老乡率聊城市豫剧团和河南省《梨园春》艺术团来烟台演出,我都兴致勃勃地去看,看得那么入迷,思绪融进了戏曲中,并写下感言:“身在异乡听豫剧,倍感亲切回味长;曲美意佳戏好看,看了又看永向往。”家乡戏有着神魔般诱惑的感召力,不由得使我心胸激荡,思绪万千。我生命不息,听、看家乡戏不止,一生一世地咀嚼其韵味,品尝岁月的酸甜苦辣和人生的悲欢离合,寻找生活的信心和美丽,递增身心的愉悦和素养。

家乡戏啊!愿你在古老的乡土上,伴着滔滔流淌的黄河水,成为永不消逝的梵音,见证故乡天翻地覆的变化,丰润故乡悠久的文化。(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22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