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南代表性传统工艺介绍绣染陶银

2023/2/25 来源:不详

白癜风有哪些表现 http://m.39.net/pf/a_4800901.html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辖地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先民居住的区域,现居住着居住有汉、布依、苗、水、瑶、毛南、壮、侗、仡佬等43个民族。多民族聚居、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以及闭塞的交通,使得黔南的传统工艺历经岁月的洗礼之后仍保留着原始风貌,异彩纷呈的传统工艺以绣、染、陶、银最具代表性。

1.黔南工艺——绣

马尾绣在三都农村已渐成产业

水族马尾绣主要流传于三都水族自治县境内三洞、中和、廷牌、塘州、水龙、恒丰等乡镇及荔波县、都匀市的部分地区,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古老而独特的手工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制作手法独特,以马尾为主要原料。马尾绣制品精美绝伦、华丽精致,具有浮雕质感,远远望去宛若一幅彩色浮雕,被人们誉为刺绣艺术的活化石。年,水族马尾绣被公布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都马尾绣

水族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以马尾作为重要原材料的一种特殊刺绣技艺。马尾绣的制作过程非常繁杂,具体可以分为六个步骤:

第一步,制作马尾线。即用丝线(多数以白色为主)将二至三根马尾绕裹起来,做成马尾线;第二步,固定框架图案。用一颗大针将马尾线穿好,再用另一颗稍小的针穿上同色丝钱,然后一边用马尾线在布面上镶成各种图案,一边用穿有丝线的小针专门将图案固定在布面上;第三步,“填心”。即用各色丝线(多以黑色、墨绿色和紫色为主)将固定好的图案空隙部分填满;第四步,镶边。用橙色和墨绿色丝线在四周挑成“花椒颗”的镶边图案;第五步,订“金钱”。在绣品上订上闪亮的小铜片以增加绣品亮度;第六步,装订。由于马尾绣制作工序繁琐细致,并且每一步都是纯手工制作,人们为了方便操作,便将绣品分解成若干小片,待每一片都完工后,再用针线将它们按次序订在一起。六道工序完工后,一件完整的马尾绣工艺品就做成了。

另外,在黔南州都匀市周边的苗族村寨和荔波的瑶族刺绣也颇具特色,刺绣纹样全是几何形,采用反面挑正面看的手法,有完整、对称、菱角鲜明等特点。

2.黔南工艺——染

黔南苗族蜡染因地域的不同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特征,首先是三都和王司一带的苗族蜡染,常见在衣领和衣袖的主要部位绘制蜡染纹样,其螺旋纹样中伴有桔黄色,是黔南苗族服饰中唯一的套色蜡染服。二是三都都江镇苗族蜡染,蜡染图案取材蜈蚣、龙、狮子、蝴蝶等,形式多样,风格独特。三是贵定、龙里、惠水一带的苗族蜡染,它是用点线组成花草纹样,服饰蜡染用粗线条勾画几何图案,再用点线组合花草,同时在蜡染中点缀桃花刺绣。,蜡染的灵魂是“冰纹”,因蜡块折叠进裂而导致染料不均匀渗透而形成的染纹,并带有抽象色彩的图案纹理。

布依族枫香染

枫香染与蜡染有一定渊源关系,但从材料、工具、纹饰、制作工艺来看,枫香染均具有独立的工艺特征和审美价值,这种特殊的制作工艺在贵州境内实属少见。惠水枫香染流传于惠水县城东南部的雅水、太阳及周边布依族地区,历史悠久,主要源于清代道光年间。是依存在制作枫香染生活纺织品上的传统手工技艺,播谭小岩脚组是惠水枫香染的主要产地。枫香印染图案清新明快,不追求肌理效果,画面精细,装饰纹样自成体系,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与学术研究价值,是探索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不可多得的“不须出土的文物”。年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惠水枫香染精美成品展示图片

惠水苗族枫香染工艺是用枫香树脂为主要原料,用蜡刀蘸枫香脂在白布上描绘出图案,然后再放入染缸反复浸染、蒸煮使枫香树脂脱落而呈现蓝底白花图案的一项复杂的染织工艺,被誉为白布上的青花瓷。图案取材于苗族民间故事、历史的传说和图腾崇拜,取材于大自然和对生活的感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苗族枫香染不仅具有实用的价值,而且是用来欣赏美和审美的一种形式,它的内涵在于在这蓝白相间的幽远而神秘象征的符号,这些符号记录了一个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不可复制的文化。是苗族妇女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反映出了苗族妇女对生命情感的感悟和审美的情趣,表达了苗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此外,水族人民独特的“豆浆印染”技艺,相传已有七百年的历史。他们先将硬纸板镂成各种花鸟及几何图案,然后将模板平铺于白布之上,再刷上特制的黄豆浆,待豆浆干透后即浸入靛液缸中浸染,最后洗净晒干刮去豆浆,即呈现出蓝底或青底白花图案。

3.黔南工艺——陶

牙舟陶艺术

牙舟陶工艺不但完整地保存了古代制陶术,而且在原料加工、捏塑、拉坯、施釉、装窑、烧制、出窑等都有其独到之处,地域特色鲜明。工艺制作流程特别讲究:它以玻璃釉为基本轴,自己调配釉浆,其主要色调以绿色、酱色为主,以浅浮雕为主要装饰手法。烧制的窖形呈坡形状,用木材作燃料,在烧制过程中因釉色自然流淌产生窖变,色彩浑厚迷离、斑斓夺目。玻璃釉因冷却炸裂产生似蜡染冰纹的效果。流淌的彩釉互相融合、映衬,使牙舟陶显得五彩斑斓,自然形成的开片和窖变更增加了牙舟陶的魅力。造型憨态可掬、稚拙可亲、纯真可爱的土陶工艺品不仅是居家装饰物品,又是广大艺术爱好者极好的收藏品。牙舟陶稚拙敦厚的造型,沉稳斑斓的色彩,鲜明的地方民族风格,使其成为了我国西南地区陶瓷艺术领域奇葩。

牙舟陶传承人在制作中

牙舟陶的生产初以原始爬坡窑烧柴为主,制作工艺从打土胚到制模上釉,全用手工操作,做工细腻,操作仔细,煅烧时间长,产品质量上乘。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扶助通过技术改革,牙舟陶煅烧改原始的爬坡窑为烧煤的推板窑,功效显著提高,并在有关技术部门的协助下,牙舟陶不但更新品种,在原有日用陶的基础上,推出一百多个新的美术陶品种,增加绿、黄、紫等多种釉色,采用玻璃釉为基础釉,在烧制过程中加温至一千度以上,促使玻璃釉流淌效果更佳,加之在冷却过程中,产品表层自然裂变若干冰纹,使产品在保持原有古朴敦厚的造型基础上,形成更为深厚迷离、斑斓夺目的独特风格。

4.黔南工艺——银

黔南苗族银饰

黔南水族妇女也十分讲究银饰,水家老年壮年妇女,头上都插根长银钗,有的青壮年妇女满头银质花簪。她们的银质装饰,有银梳、银钗、银耳环、银项圈、银手镯、银压领、银口袋等,以银项圈、银耳环最为普遍。银压领是苗族妇女披挂在胸前的大型银饰品,形状如锁,中空。水族银饰“压领”曾作为吉祥物在第三届中国艺术节上献给国家博物馆收藏。

水族银饰制作技艺主要流传于贵州省都匀市东南部的基场、奉合、阳和三个水族乡,历史上俗称“套头”。水族银饰所有饰件都通过手工制作而成,工艺复杂,包含铸炼,锤揲,錾刻,焊接,花丝,清洗等环节,有20多道工序。水族银饰的制作技艺充分体现了水族即质朴、含蓄,又聪明能干、智慧机巧的民族个性。水族银饰制作技艺现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水族银饰至今仍全部手工制作,并形成铸炼、锤揲、錾刻、焊接、花丝、洗涤、镀银等一系列独特的工艺。主要制作工具主要有风箱、铁锤、丝板、花纹模具、铜锅、錾子等。

黔南水族银饰服饰

水族银匠是用木炭为燃料来加热金属的,他们用砖垒出炉窝,和鼓风机相连,在更早的时候就用风箱,现在都匀地区的银匠大多数还使用风箱。比如熔化银料时,他们就将银子放在坩锅内,把坩锅放在烧红的木炭中,用风箱鼓风以增加温度,在加热的同时在银液中加入适量的棚砂来帮助融化。待银子全部熔化成液体后,就把它倒在长条状的糠槽内。银子完全凝固后,再将之取出趁热捶打,先捶打成四方形长条,若需要制银片,则把它用锤子碾宽、捶薄,若需制银丝便捶成圆条再用丝板拉细。这样一来,制作银饰的基本材料就齐备了。

花丝工艺

水族金属工艺中最有特点的当属花丝工艺。银匠把发丝粗细般的银丝搓成麻花状,弯成各种造型焊在银片上,并顺着造型边缘剪下,做成各种平面和立体的图案纹饰,用以装饰发钗、压领等物件,造型立体、形象生动,可分为拉丝、撮丝、掐丝三个过程。水族工匠制作花丝第一步先是把银丝拉成非常细的圆丝,然后再把圆丝轻轻压扁。第二步就是搓丝了。这里要用到一种特殊的工具,其实就是两块表面平滑的木头。先把银丝放在两块木头中央,再用左手拉住银丝的一端,右手握另一块木头轻轻向前搓,银丝就会慢慢变成麻花状。这需要细心与耐心,因为银丝特别细,一下搓得多就会断掉,往往需要淬三、四遍火搓上三、四遍才能够达到最后的效果。这一步骤至关重要,因为与最后的成品效果息息相关,一个熟练的银匠搓出的银丝又均匀又立体,这也需要大量的实践才行。第三步就是把银丝整理并排粘在一起,再掐成各种图形,焊在银片上,用的时候顺着图形边缘剪下就可以了,最后再把各个部位焊接在一起,使作品达到层次丰富的立体效果。

錾花工艺

在水族地区,錾花工艺要比花丝工艺用的少。在工匠的作坊中,你同样会发现有很多錾子,这是专门用于錾花的工具。用这种工具在银子正面錾出图案,錾线是阴线。錾子的种类繁多,刻粗线的、刻细线的、刻底子的、刻纹样的应有尽有,这是同银匠的经验有着密切的联系。錾刻凸花通常的做法是,先用铜片打制成大致的模型,再用模型灌成锡模,为阴阳两模。把银片淬火,即放在木炭火炉上用烧红的木炭把银片烤的暗红,在做这道工序时要注意火候,银片上下都要用碳覆盖,才能使银片均匀受热。淬完火的银片放在阴阳模中间,用锤打砸,把银片打制成浅浮雕形状,再用錾子刻出花纹就可以了。

镀银工艺

这也许是近年来兴盛的工艺。由于合金尤其是白铜的大量运用,在这些白铜制品上镀银成为必需,这样一来,铜制品闪烁着和银制品同样的光泽,对于大多数一般的消费者来讲,用不多的花费满足了审美的需要,是一件不错的事情。当然,不得不提的是由于镀银过程中大量化学品如硝酸银、盐酸、硫酸的大量应用,对人体的危害也可想而知。

焊接工艺

在水族地区,用于焊接的工具还比较原始。这是一件类似于煤油灯的工具,当焊接时,工匠点燃灯芯,从含在嘴里的铜管吹出气体,把火焰吹向需要焊接的地方,力度可大可小,视需要而定,完全由工匠控制。远在万里以外的非洲小国加纳,盛产黄金,首饰加工业也十分兴盛,那里黑皮肤的工匠使用的焊接办法几乎同水族工匠相同。

洗涤工艺

当一件银饰加工完成后,银匠还要清洗,以便除垢去污,大致相当于我们的抛光工艺了。水族的银饰由于特殊的洗涤工艺,使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银饰洁白无暇,不俗不媚。清洗时,工匠先将银饰涂上硼砂水,架在点燃的木炭上烤,以便驱除在加工过程中附着在银饰上的氧化层,然后在放入铜锅中,用沸腾的硼砂水烧煮,时间视情况而定,如果附着物多煮的时间就长些,反之则短。下一步则用清水清洗,然后用清水煮沸,再用铜刷清理,这时候的银饰已经洁白光亮,如果讲究些,再用炭火炕干,就可以佩戴或者拿到场上交易了。

焊药工艺

其实在汉族地区,焊药是不用自己制作的,在商店中就可以买到成品。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焊药却是银匠自己配制的。焊药一般由银和铜组成,如果银和铜各占50%,这样的焊药一般用于焊较粗的银活;如果要焊细致的银活就如花丝的时候焊药中铜的比例就要高一些,一般65%的铜35%的银,这样的焊药熔点比较低,但是颜色会发黄;如加一些锌的话可以弥补这个缺点,比例一般为40%的铜,8%的锌和52%的银。制作焊药也是一个眼疾手快的过程,把银、铜按比例放在坩埚中加热成为液体,把适量的液体倒在磨平的砖上,随即用另一片磨平的砖压上,液体凝固后就成为非常薄的银片,这样的银片铰成条或小片,或磨成粉状,就可以用于各种要求的焊接了。

炸珠工艺

在水族银饰的一些细微处,如花草的中心,都需要银珠。水族银匠制作银珠的办法简单可行,先把银片剪成大小均匀的小片,放在木头上,用火猛吹,使之熔化成球。如果要求再高一些,就把这些小银珠放在大小相当的特制的圆模中,用锤锤制成型。用这些银珠就可以焊于花心成为纹饰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33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