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事南湖菱长角,种质保护刻不容缓
2023/6/8 来源:不详南湖菱是国内唯一的“无角菱”品种,也是嘉兴唯一以“南湖”命名的特色农产品。然而,近年来,原本圆润无角的南湖菱,种质退化严重,明显出现“长角”现象,市场调查长角率达到40%以上。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打好种业翻身仗。即将下发的中央《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强调要全面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今年,嘉兴市委市政府也提出要加大地方良种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那么,如何来保护好独具地方特色的南湖菱种质资源,擦亮南湖菱这张“金名片”,助力嘉兴打造共同富裕的典范城市呢?我们一起来看今天的《城事》。
这段时间,正是南湖菱上市季节,在嘉兴大大小小的农贸市场里,自然少不了南湖菱的身影。作为嘉兴人引以为豪的特产,买上几斤南湖菱,或鲜食、或烹饪,是非常惬意、乐吃不疲的享受。然而,大家买归买,吃归吃,但总觉得现在的南湖菱和以前不太一样了。
在市区三水湾菜场的摊位上,绿绿的南湖菱浸泡在水盆中,顾客一边逐个挑选南湖菱,一边也说出了自己的疑问。
“小时候我们看到这个菱角都是很圆很圆的,现在好像长角的特别多。”市民小金说。
市民沈根英觉得,长角了就不像正宗的南湖菱了。
市民朱春宝一家特别喜欢吃南湖菱。在市区的常秀街菜场,他隔三差五地要买上一些。朱春宝说,吃了几十年的南湖菱,虽然现在的口感也还可以,但是“卖相”不好了。“以前都是这样的,圆圆的,两个角没有的。现在变种了,生出两个角来了。”
南湖菱又叫无角菱、元宝菱、馄饨菱,因主产嘉兴南湖而得名。南湖菱外形圆润无角,皮色翠绿,肉嫩汁多、甜脆清香,深得嘉兴人喜爱。清朝海盐籍诗人张燕昌有诗曰:“门外南湖菱最美,胜它风味鸭馄饨”,描述的正是南湖菱味美,又状似馄饨,无角。
南湖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超过年,从清朝乾隆年间到现在。然而,原先状似馄饨的南湖菱,如今却出现了品种退化长角现象。自年起,嘉兴市农科院连续3年对市本级一些农贸市场销售的南湖菱取样调查,结果发现,多数市场南湖菱长角率在40%以上。在今年9月的取样中,常秀、府南、阳光三个农贸市场的南湖菱样品长角率甚至达到90%左右,已基本丧失南湖菱的无角特性。而在对南湖菱主产区秀洲区油车港镇麦家村、北官荡、千亩荡等地取样调查中,发现长角菱和销售环节情况基本相符。
菱农张海生开始规模种菱已有18个年头,今年种菱面积60多亩,其中一部分就在秀洲区油车港镇的千亩荡。他告诉记者,这几年种植的南湖菱长角率达到60%左右。
一直以来,圆角是南湖菱的产品特征,虽然以前也有长角的,但那是个别现象。而如今,如此大范围的南湖菱长角,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嘉兴市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姚祥坦认为主要还是品种混杂的问题。“传统的南湖菱上市都要8月底,农户往往想早熟,效益好点,就种了一些长角的红菱、青菱,6--7月能上市。而南湖菱就种在边上,这直接导致了花粉互串,影响比较大。同时,农户选种又把关不严,有的时候选一些大的长角的菱做种,这样子持续几年后,品种退化就很快。”
老照片
南湖种菱
除了品种混杂外,南湖菱种植面积急剧下降,也对品种退化带来影响。年起,为配合南湖景区改造,原先一直在南湖种菱的许家村村民整体搬迁,延续数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南湖大面积种菱,成为历史。如今的南湖菱主产地在秀洲区油车港镇,南湖区、海盐等地也有种植,但这些地方的种菱面积,也从年的亩,减少到今年的0亩。面积的大量减少,大批有经验的菱农不再从事南湖菱种植,他们的种菱技艺随之流失;而规模种菱户也由于劳动力紧张等原因,在选种上把关不严,这些都是南湖菱长角不可忽视的原因。
嘉兴市农渔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张敏介绍说:“近几年,全市在开展环境全域整治,禁止农户在外湖荡种植,小规模种植就基本上没有了。另外就是南湖菱熟期比较晚,上市相对集中,用工成本就比较大,比较效益就低了。所以,南湖菱的面积是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品种也在退化。”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业发展水平关乎农业生产的命脉。那么,对南湖菱种质退化出现长角现象,又该如何解决?
在南湖成功堤西南角附近的约5亩水域,年被南湖景区划出来种植南湖菱,今年在这里种菱的陈寒根,是原南湖乡人,有着三十多年种菱经验,种出来的菱大多是圆角。他说,选种是关键。“选种有讲究的。每年10月份一过,老的菱要选圆一点,种下去,到明年长出来,还是圆的。你不选,明年长出来就长角的。”
在秀洲区王江泾镇古塘村的嘉兴市农科院试验基地,科研专家和工作人员正在水塘中查看南湖菱长势。作为嘉兴培育农作物新品种的科研单位,市农科院在年前后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