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艺闲话丨东坡在杭州,故乡无此好湖山
2023/6/19 来源:不详哈市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jdsb/180306/6084137.html
居杭积五岁,
自意本杭人。
故山归无家,
欲卜西湖邻。
——苏轼《送襄阳从事李友谅归钱塘》
杭州人喜欢苏轼,喜欢了近千年。
一条长堤、三座石塔,
成就了西湖边的苏堤春晓和三潭映月;
一碗肉、一条路、一座剧院,
世间多了三分烟火气;
还有无数鸿篇佳作,
给杭州城注入诗词意趣和文人风骨……
西湖十景:
苏堤春晓三潭映月
“崶台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当年的西湖由于长期没有疏浚,淤塞过半,湖水也是逐渐干涸,湖中长满野草,严重影响了周边的农业生产。
在苏轼来杭州做知州的第二年,他动员民众疏浚西湖。阻塞湖底的葑土和淤泥被挖出,集中起来筑成一条纵贯西湖南北的长堤,堤有6桥相接,以便行人,后人名之“苏公堤”,简称“苏堤”。从此,“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宋代西湖十景之首——苏堤春晓,便是指寒冬过后,万物始发,苏堤沿岸报春的美妙景色。
而对于湖中的杂草,苏东坡也是想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把沿岸湖面租给百姓种植菱角,但必须要在各自地段内定期拔草,官府将租赁收费用于湖堤保养维护。与此同时,他在湖中立了三座石塔,划定界限,石塔以内不得种植,以免再次湮塞,从根源上解决了问题。而这三座石塔,也就是最初的“三潭映月”。
勤政爱民的见证:
东坡肉
东坡肉的历史故事有很多,其中一个就是发生在杭州。
传说苏东坡当年在杭州任上,带领老百姓浚湖筑堤,杭州百姓为感谢他“抬猪挑酒”。苏东坡推辞不掉,只好收下。面对成堆的猪肉,他叫府上厨师把肉切成方块,用自己家乡四川眉山炖肘子的方法,结合杭州人的口味特点,加入姜、葱、红糖、料酒、酱油,用文火焖得香嫩酥烂,然后再按疏浚西湖的民工花名册,每户一块,将肉分送出去。
人们传颂苏东坡勤政爱民,就把为此烹制出来的猪肉称为“东坡肉”。杭州菜馆也纷纷效法仿制,一时间,大小饭馆都卖起了“东坡肉”,“东坡肉”遂成了杭州第一名菜。后来,“东坡肉”越传越广,越做越精,成为一道风靡全国的名菜。
无名小巷变身记:
东坡路
在西湖边,原先有一条无名小巷,却因为一千年前北宋大学士苏东坡,改名为东坡路,变得家喻户晓。
当年的这条小路,来往行人很少,店铺也不多。路边有个老奶奶卖茶水,“穷人喝茶不要钱,有钱人喝茶只收一文钱”。有一次,苏东坡出游时在路上走得渴了,刚好看到了老奶奶的凉茶铺子。喝完茶后,苏东坡才发现身上只带了一两银子的“大钞”,没带零钱,于是和老奶奶约好下次来再一起付钱。但后来的几次,苏东坡依然忘记带零钱,于是就作了一幅字画当作茶钱。这件事情很快就传开了,百姓们为了一睹苏大人的字画风采,纷纷来到这里摆摊做点小生意,希望有天苏东坡能光顾。就这样,这条小路越来越热闹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市长”,就把这条小路叫作“东坡路”。
现在的东坡路正上演着杭城新故事,延续杭州历史,彰显西湖文化,突出江南魅力,与湖滨路、平海路一同打造成成融合杭州历史人文艺术、世界自然遗产风光休闲商业为一体的,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特色步行街区,成了具有杭州风韵的、迎接杭州西湖游客的“城市客厅”。
(西湖商业步行街·东坡路效果图)
老杭州的文化圣地:
东坡大剧院
这个被冠以东坡之名的大剧院,坐落于西子湖畔的杭州市文化中心。它是杭州历史最悠久的剧院,也是距离西湖最近的剧院;对于每一个老杭州而言,这里有着记忆里挥之不去的童年印记和文化遗存。
从年的西湖大世界游乐场到年独立门户的京剧场“东坡剧院”,再到年的老东坡拆除,原地重建并于年迎来开业的新东坡,“高档”是它当时的形容词。年停业后,东坡大剧院再次改造,由单一功能的旅游演出剧院升级成为专业化、标准化的多功能剧场,于年10月重新营业。
新的东坡大剧院,处处彰显对杭州这座历史名城文化记忆的传承,和年轻、时尚、开放的潮流态度。外立面简洁大气,与周边建筑完美融合,内部装饰刻意保留了部分斑驳的水泥墙和裸露的管线,除了契合时下最in的“工业风”外,也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剧场的灵活性,方便为将来配合各种定制剧目或巡演剧目进行极速“换装”。
而无论怎么变,东坡大剧院的“文娱”属性始终未变,一直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产品,一直是杭州人心中的文艺地标和文化圣地。
(老剧院旧照)
(图源微博)
#人人都爱苏东坡#苏东坡作为宋韵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他的鲜活形象,他的独特魅力,以及他与杭州的不解之缘,都给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值得挖掘的文化素材和精神内核。
小编在线送瓜,瑞锦文化正在筹备与苏东坡有关的音乐剧项目,大家可以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