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吹一波中国人可能在六七千年前就开始采

2024/8/20 来源:不详

通讯员孙雨林

浙江24小时-钱江晚报首席记者王湛“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唐代诗人王维在诗中描述了采菱的画面;清代诗人阮元的“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则描述了种菱的技巧。这些诗句展现出中国种菱、采菱的绵长历史。近日,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文博系副教授郭怡课题组有了最新的一项研究,他们探讨了浙江余姚田螺山遗址(距今约年)出土的菱角形态变化情况。通过对大量菱角长、宽、角度、长径等测量数据的对比,从菱角形态的变化可以看出距今年前田螺山菱角,介于野生和驯化的菱角之间。郭怡说,这项研究显示人类对菱的干预(即比驯化、栽培程度要轻的一种人为行为),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年的河姆渡文化时期,这大约比商朝还要早年。

(△论文首页)菱角是否也如同水稻一般,因为人的驯化造成了今天的形态?菱角是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年左右)中常见的植物遗存之一。郭怡介绍说,江浙一带是出土古菱角的集中地区,其中余姚田螺山遗址出土数量最多,暗示菱角作为食物资源在该地区新石器时代先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先民使用菱的证据可追溯到距今年前。例如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距今-年间的菱角遗存;湖南澧县八十挡遗址出土的距今约年前后的菱角遗存。考古发现中,菱角出土的数量相对陶片等来说较少,而且往往很少有出土大量而完整的菱角,绝大多数都破掉了。大多数人对菱角也没有特别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d/72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