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岁的老爷爷,少年时也是个摆摊高手

2022/10/22 来源:不详

七十年代的农村。一群十一二岁的小孩顺着坑坑洼洼的土街往小溪跑。

我和小伙伴们在清澈小溪便疯玩起来。小溪像条银蛇,缓缓地流着。溪前有小儿卧剥莲蓬。树木葱茏,路旁野花灿烂地开放着。

于是我们就光着脚板在小溪摸螺蛳,捞上一大把,放入兜子里,然后又割了几捆草,最后我们每人背着满满一筐草回到队里,换来了两分工分。。

捡起那满得冒尖的螺蛳,架好锅灶。在我们眼巴巴地期待中,热锅中的香开始氤氲开来。

我们把煮熟后到公社工地去卖!工地上有几万个工人,正在进行平山造田的运动,一个个都忙得满头大汗。

我们端这里两大盆螺蛳,香气很快就把很多人吸引了过来,没一会儿就快卖完了。第一次手里握着赚来的这几元钱,心里美得很。

第一次摆摊的经验总结是,要找人流量大的地方,销售速度才会足够快。

我的另一份摆摊经历是租小人书。租小人书始于对它的极度喜爱。

那时候我父亲在社联工作,那时候正是大炼钢铁的时期,社联里有很多炼钢车间。

炼钢的过程中,由于炉温不高,材料又比较粗糙,自然会出现一堆没有什么用的生铁蛋,重量还不轻呢。

我把这些没人要的生铁蛋捡了回来,卖到了供销社赚到了八分钱。

有了钱,便扑向了小人书摊,买了好几本书看了起来。那时候其实还不认识太多的字,主要是看上面得图片。

后来我把这几本小人书拿到学校里,同学们都抢着看。我在同桌的建议下开始了租书的生意。

租一本一天一分钱,没多久就收回了我的八分钱成本。

这次生意的经验是,看似是消费品的东西也可以转化为经济利益。

第三次的经历是挎着篮子卖菱角。

卖菱角跟卖螺蛳不一样,螺蛳香啊,人家会自己过来买。而菱角是没有螺蛳的那种香味儿的,所以必须要吆喝着来才行。

那时候我挎着小篮子,顺着街边边走边吆喝,从不敢出声到后来越来越顺嘴,也挣扎了好一段时间呢。

卖菱角的经验是,好东西一定要大声地去告诉别人才行。

再后来,我还卖过冰棍,用一个泡沫箱子装着放在自行车后座上那种。

十几岁的年纪,年轻有活力,正是锻炼做生意的时候。

今年的地摊经济又发展起来了,看着街边大大小小的摊位,烟火气息太浓了,有点回到当年自己摆摊做生意时的感觉。

一座城市,只有有了烟火气息,才能传递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19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