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为何很少人学蔡襄第三季识蔡篇

2023/5/23 来源:不详

我们今天能够问出“为什么学蔡襄的人那么少?”这个问题,只是基于在我们的视野中,具有明确取法蔡襄的笔法特征的后世大书家太少太少。

首先,学习的人的基数决定了我们事业能够接触的量。还是举学褚遂良者为例。

现在学褚者多吗?恐怕比起学欧、学赵、学颜者的数量无法比拟吧?所以当年的一代书法教化主人人必宗褚,今天又如何?

我不讳言我是个“宗古主义者”,但必须承认人类审美观是在不断往前递进的,有些一个时代的顶流就会因为某些原因,随着时光的推演慢慢沉下去,从追随者乌泱乌泱红旗招展到门前冷落车马稀,褚遂良就是如此。

精英的出现不能离开在一个基数上乘以概率的规律。如同中国男足的难以让人拿眼睛看。拼命骂足协是没有用的,很简单的道理,中国十几亿人,全国足球场的人均面积极低极低,这就是中国男足水准低下的根本原因。当年的一代教化主,大家都学、蔚为风气,在这个基础之上就有了出现学得好、学得精的精英,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冰。

而至元及以后,赵孟风格天下风靡,甚至于能够对李倜、鲜于枢、康里巎巎、陈植、张雨这些均有建树、功底非凡的书家起到了屏蔽的作用,公众书法舆论又回到了第一季说到的“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原理的掌控,学习褚遂良的就成了凤毛菱角。

直到了清代,高垲学褚颇有盛名,但以书法高度而言,仅止于不错而已,到了近现代,被冠以“书圣”之名的沈尹默终生学褚,且仅限于褚,且基本在《孟法师碑》里彷徨而未出帖,学褚一门可谓凋零之甚!

一代教化主褚遂良尚且如此,遑论一直没有做过公众舆论中的书法大V的蔡襄呢?其实我们遍览《宝贤堂帖》、《天香楼帖》、《松桂堂帖》等古代集帖以及现存少量宋、元、明真迹跋语以及尺牍,我们会发现自古学蔡襄的人都不少,尤其是文人士大夫尺牍酬酢只言片语,往往氤氲着蔡襄式的端雅厚重、章法微妙变化的独特气质。让我们来透过苏轼的评价确定一下到底什么是蔡襄的书法风格。

苏轼对蔡襄的推崇可谓备至。生前他总不吝惜溢美之词,把这种欣赏形诸于言间笔下。身后,这份欣赏又随《苏轼文集》流传世间。我们可以看到,在苏轼的诸多书信往来中,论及书法,他总要提及君谟,说蔡书是本朝第一。

他认为颜柳之后,笔法衰绝,人才凋落,再无大成者。他评论当朝书者,只苏子美堪称佳作,斯人逝去,有宋一代,再无他人。直到他看到蔡襄的字书,直呼天下第一。

蔡襄颜体,恪守晋唐法度。史论其字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他惜字,不妄为人书,认为儒者工书,以书自游息。苏轼在君谟死后,伤其情,直叹笔法衰绝。

苏轼认为蔡氏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大字又次之,分隶小劣。认为蔡襄对书法已然融会贯通,熟其法,通其意,真行草隶,无不如意,遗力余意化为飞白,可爱而不可学!对蔡襄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苏轼以己为识书之人,认为此论不以为过。

  苏轼总是感叹书法之道,深觉艰难。他说蔡氏行书最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大字又次之,分隶小劣。认为蔡襄对书法已然融会贯通,熟其法,通其意,真行草隶,无不如意,遗力余意化为飞白,可爱而不可学!对蔡襄出意作飞白,自言有翔龙舞凤之势,苏轼以己为识书之人,认为此论不以为过。

所以,我们只需要给蔡襄的小行书以八字评语,基本上就可概括他的风格取向:

端雅厚重、变化微妙!

这种风格的源头显然是来自于谢安,又一位原本不低于二王,却被历代严重低估的大书家。如果说“宋尚意”,那么苏轼是“文意”,米芾是“快意”,黄庭坚是“巧意”,而蔡襄是“雅意”,四意当中,此意最难!

第四季待续……

本文原创,请引用转发者注明“大成国学堂书法杂谈原创”。感谢!

一生一世,当然好帖!我们将《蔡襄尺牍墨迹全集贰》精确复制,作为极其重要的“法帖3.0”藏本以飨书友!请注意,“法帖3.0”出品是原汁原味、无限接近原件超精复制品,不是网上通行的严重调色的低精度图片形态!欲购专业级《蔡襄尺牍墨迹全集贰》超清复制件的书友,可点击下面商品卡,品鉴与激赏!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45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