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荆楚最美家庭仙桃杨寿玉双手拄小板凳,

2024/8/9 来源:不详

青少年白癜风爱心救助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447619.html

极目新闻记者赵贝

通讯员王莉

实习生周溢佳郭思骋

8月4日上午,湖北省仙桃市沙湖镇朱排口村,56岁的杨寿玉坐在家门口,和4个邻居一起择菱角根茎。

这是江汉平原的一道特色菜,需要巧手掐掉叶子,清理水中带出的杂草,剥光薄如蝉翼的茎皮。杨寿玉是5人中择得最快的一个。

她的左右两边各放了一个小板凳,这是辅助走路的“拐杖”。因为儿时患病导致下肢残疾,只能靠双臂拄着板凳走路,这让她格外坚强、坚韧,她用这双手走过岁月光阴,撑起家庭的一片艳阳天。她还把两个孩子培养成全村的骄傲,一个就读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博士,一个就职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杨寿玉在家门口择菜(受访者供图)

“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杨寿玉的童年和少年饱受折磨,一个普通女性能忍受多大的苦才能走出阴霾,成为一个坚强乐观且激励他人的人?杨寿玉用“不抱怨”“过好每一天”的农村女性日常,诠释了什么是“爱拼才会赢”。

2岁时,杨寿玉因小儿麻痹症落下残疾,肢体二级残疾。家里5个兄弟姐妹轮流背着她,才勉强读完小学一年级。

“复杂的字,差不多就只会写自己名字,其他都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等简单字。”杨寿玉说,身体状况和家庭环境让自己没有读太多书,但她坚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也为她日后培养孩子埋下了伏笔。

年,杨寿玉26岁,经人介绍结婚成家,生活开始有了新起点、新希望。几年后,他们就把大瓦房换成两层小楼房。

然而,不幸又降临在这个刚有起色的家庭身上,结婚后,能帮衬家里的老人去世,年,丈夫又身患脑膜炎去世,家里唯一的依靠倒了。

那一年,大女儿12岁、小女儿7岁。杨寿玉没有倒下,她反复跟极目新闻记者表达自己的信念:“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随后的生活中,她得到了很多爱心人士的帮助,并认识了现任丈夫李洪举。当时他在荆州生活,通过一个电台节目认识杨寿玉,经过很多次接触,被她的乐观精神和坚强意志感动,就来到杨寿玉家里,陪着她,照顾她的饮食和日常生活。这一陪就是十几年,没有任何抱怨。这家人,也成为当地有名的文明家庭。

杨寿玉在家洗衣服(受访者供图)

“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上大学”

以往,农村人主要靠几亩地生活,做的是体力活,杨寿玉没有劳动能力。第一任丈夫去世后,生活更加困难,身有残疾的她,面对命运不低头、不言弃,靠自己双手撑起的两张板凳,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在人流量较多的朱排口村纳河桥头摆起了修鞋摊点。

杨寿玉灵巧的双手,可以让村民们的旧鞋子焕新。这期间,她仅靠一个修鞋摊儿,两把竹板凳,帮邻里乡亲修鞋子;夏天补鞋人少,她就“骑”一辆手摇三轮车卖冰棍;农村有田,杨寿玉就在家里种菜,养鸡鸭鹅,不仅省菜钱还能挣菜钱。

就这样,一年的收入也能供两个女儿读书。

杨寿玉和第二任丈夫李洪举结婚后,他们在家门口搭了一间小瓦房,开起轧米厂。帮村民将稻谷加工成白米,夫妻俩做了10多年,不仅精心侍奉婆婆直到百年归山,还将两个女儿送进高等学府。

长年累月的劳累,杨寿玉和李洪举双手经常破茧流血。多少次,体弱病倒,牙一咬,两人都挺过来了。

“再苦再累,也要让孩子上大学。自己成材可以改变命运,也可以为国家作贡献。”抱着这样的信念,杨寿玉顶住了无数压力,抚育两个女儿,尽管自己没读太多书,却尽心尽力供她们读书。

可喜的是,现在两个女儿都学有所成,大女儿从武汉理工大学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一路从中科院硕士到公派出国留学读博士。其就读的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享有欧洲大陆第一理工大学的美誉。

“老二也毕业了,在海南三亚读的大学,学的是空乘专业,现在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上班。”8月4日,谈起自己的两个女儿,杨寿玉语气里透露着欣慰与自豪。

“现在日子好过了,都是她挣来的”

“虽然家庭遇到过不幸,日子也过得不富裕,但这也让我们一家人提前知道了苦滋味,也让我们学会了自信、乐观面对生活。”杨寿玉说,一家人在一起,肯拼搏,就没有过不了的日子。

虽然上学时间短,但杨寿玉却经常登上省市甚至国家级的宣讲舞台,成为传播乐观光芒和奋斗精神的模范。

她的精神激励着两个孩子。“布衣暖、菜羹香、读书滋味长”的信念,早已融进了她们血液里,促使她们追逐梦想,努力学习。两个女儿从小学习刻苦,一道题弄不懂,晚上可以不睡觉,直到弄懂为止,成绩一直都很好。

“从小到大,她们的衣服很多都是‘捡’别人的,我心里很惭愧。但她们从来不羡慕别人,也没有自卑,那种自信让我这个成年人都佩服。”杨寿玉说,高中毕业后,大女儿考取了武汉理工大学,但杨寿玉却看出她有一点不开心。

其实,她的理想是做一名医生,从小看爸妈被病魔折磨,自己无能为力,心里特别不是滋味。“她想当一名医生,这样可以照顾我,也能让更多人摆脱疾病的折磨。”杨寿玉说。

杨寿玉说,她知道情况后,对大女儿说,你们年轻人,不管是哪个职业,只要你有这份感恩的心,就会被认可,就能为社会做更大贡献。

一份鼓励就是一个支点。前不久受导师委托,大女儿前往德国柏林参加国际会议,并在多人中脱颖而出,拿到了奖项,远在柏林的她,凌晨2时拨通母亲的电话,告诉她这个好消息。

“这么多年的吃苦受累,我觉得值了。”杨寿玉语气里充满了坚定。

由于农村生活水平提高,缝补鞋子的村民越来越少。两个女儿也学业有成,可以自食其力了,杨寿玉也逐渐开始尽量少地操持耗费体力的活。

杨寿玉说:“老年人养好自己身体,就是给子女减轻负担,不然自己有个大病小灾的,连累孩子们也啥都干不成!”

“这几十年,杨寿玉是怎么挺过来的,我们都清楚,从没听她抱怨过。现在日子好过了,都是她挣来的!”村支书代中元说。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71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