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副刊专栏夏日餐桌上的江南风物
2025/4/4 来源:不详物种笔记
听到周日立秋的消息,“跟烤肉只差一撮孜然”的你,内心是否一阵狂喜呢?
“立秋”虽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但是它的到来,并不意味着炎炎酷暑立刻消退。“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在宋代,曾有以梧桐叶落报秋时,从中窥见夏秋交替的习俗。而此时,秋叶未黄落,天欲凉仍热,凉爽的秋季还需要我们耐心等待。
长夏未尽、余暑未消,这样的天气适合深居简出。而食欲减退,身心疲乏,也让人们惯于从舌尖上寻觅清凉。生绿清淡的各式瓜菜果蔬,似乎专为化解暑热而生。
随着夏季时令鲜蔬的上市,江南地区的菜市场又变得热闹起来。提起“水八仙”,江南人大抵都不陌生。水芹、莼菜、茭白、菱角、芡实、荷(藕)、荸荠、慈姑八种江南寻常的水生植物,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些来自江南水乡的鲜美食材,不仅拥有清新爽口的滋味,就连名字中也带有吴侬娇语般的温婉。
莼菜又名湖菜、露葵,是睡莲科多年生水生宿根草本植物。莼菜常见于水质洁净的浅水湖泊中,它极易生长,却又对水质要求极高,因而得名“莼”。在杭州,西湖莼菜羹早已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道传统美食。
如今野生莼菜栖息地越来越少,现已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植物。摄影:汪远
莼菜的嫩叶可供食用,是一种珍贵的水乡时蔬,多在江浙一带有人工栽培。它本身清淡无味,最鲜明的特色在于其茎及叶背面包裹着琼脂般的透明胶质。清人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也说:“陆之蕈,水之莼,皆清虚妙物也。”正是这层滑如琼脂的黏多糖,令它做成的羹汤自带“勾芡”的效果。食之口感嫩滑,别具风味。
对江南人来说,莼菜代表着一种家乡风物。莼菜本是水乡野蔬,令它声名大噪的是西晋文学家张翰。一日,身处洛阳的张翰,见到秋风乍起。想起了家乡的莼菜羹、鲈鱼脍,思乡之情无法排解。于是便道:“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官数千里以要名爵乎?”毫不犹豫辞官回到故里,“莼羹鲈脍”的典故便是由此而来。可见,吃货到了一定境界,名利二字在美食面前便如浮云。
除了爽滑可口的莼菜,鲜脆多汁的嫩菱,也是不能错过的夏日风物。
进入盛夏,许多蔬菜摊位前陆续摆起了水盆,出售一种色泽鲜亮又棱角分明的时蔬:菱角。“菱”这种水生植物的芳名可人,颇有江南女子的似水柔情。然而,它的长相却是十分魔幻。有的如同威猛矫健的“牛魔王”,有的酷似长着尖刺的“铁蒺藜”。
菱因叶呈菱形而得名,又以螺旋状排列,暗合斐波那契数列,于众多水生植物中格外醒目。在“水八仙”里,菱属于生性皮实的一类。随手在野塘里丢几颗菱角,不出一年光景,水面就会被菱叶遮得严严实实。
如果在夏季傍晚路过菱角田,你还能闻到一股特别的清香。与睡莲等浮水植物一样,菱在开花时会伸出水面。菱花白色,夜开昼合,气味清香,吸引着夜行性的昆虫前来传粉。待到花谢后,弯曲的花梗带着子房沉入水中结实,菱角便在菱叶的荫蔽下迅速生长。
翻开菱盘就能发现菱角的秘密。摄影:王晓申
在江南,有句俚语叫做“鲜菱宿藕”。江南人爱生吃新鲜出水的嫩菱。然而,洁白清脆嫩菱又是无比娇气,出水之后很快就会氧化变色,脱水酸败,所以离不开清水的滋养。北方人吃菱,则更青睐那些完全成熟、粉糯清香的乌菱。菱角老熟后外壳坚硬色泽乌黑,风干之后清香不减,也极耐运输储存。南方人吃嫩菱,北方人吃老菱,各有偏好也各有风情。
新上市的菱角鲜嫩无比,需要终日浸在水中保鲜。摄影:王晓申
新鲜出水的嫩菱,虽是不可多得的夏日时令小食。但与荸荠等水生植物一样,菱角的外皮可能附着一种叫做布氏姜片虫的寄生虫。因此,最安全的吃菱方法就是将菱角洗净煮熟食用,避免病从口入。
两角的乌菱,四角的大青菱、水红菱均是江南水乡的常见物产。此外,有的菱因萼片完全不发育,便长成了圆滑无角的模样,它就是有着“和尚菱”之称的嘉兴南湖菱。不知你吃过的菱,长着几个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