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上三宗宝之菱角
2022/4/12 来源:不详治疗白癜风的知名专家 http://m.39.net/pf/a_5941745.html今天雄安新区的自洋淀,由于近连年缺水,水域较过去缩小了很多。在淀中有水的地方,依旧荷红苇绿,水鸟飞鸣,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只是白洋淀的三宗宝少见了踪影,隐遁了起来。白洋淀地区曾流传着一句话:白洋淀的三宗种“宝”:菱角、地梨(儿)、三棱草。生活在白洋淀边的穷苦大众,在贫穷饥饿的日子里,靠这三种宝,度过了一个个可怕的荒年,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下面我就一一介绍给诸位。过去白洋淀的菱角不是现在这大个的菱角。是毛菱角,弄熟了后整个放进嘴里能用牙齿咬出里边的米来,这个吃法的过程叫做嗑菱角。对于菱角,流传下来说七菱八落(读成lao的四声),即农历的七月是菱角的采摘旺季,到农历八月就开始衰退,俗语说成“落盆(读四声)”了。在当地的春夏之交,菱角簰子(指其秧苗)始浮出水面,锯齿边缘的叶子,浅浅的红绿色,随着荡漾的淀水漂动着,象一个婴孩学步时在平地上一耸一耸的样子,逗人怜爱。它的秧苗长得较快,每片在水中的叶炳处都生一个椭球形的气囊,为了为整颗菱角簰子增加浮力。这囊随秧苗叶片的生长也增大,秧苗随淀水水位升高也长长(chang)。约农历六月中旬,随水面漂浮的簰子上开出雪白花来。花如同麦粒一般大小,在成片的菱角簰子上朝天绽放着,放眼望去,也另有一番风情韵味。它的根茎随水面上升而长长,淀上不断有风,所以菱角簰子总会随风聚集在一起。菱角成熟了,其标志是把它摘下来放到水面,它若是漂浮便是尚未熟,这样的叫嫩菱角。它若沉到水底,便是熟了。这样的叫老菱角。若是最终悬浮在水中,这样的被称为踩藕的菱角。摘菱角大致分三种形式。第一,象影视画面上那样,人墩坐在船仓里,一只手从水面提起菱角簰子,另一只手揪下簰子上的菱角。若稍微一碰就掉下来的,叫老掉巴(读四声),这样的最老,最好吃,嗑出来的菱角米真香!若一看菱角的表面颜色发浅,那是嫩的,先不要摘,让它再继续长。摘下菱角后,把菱角放到小篓里,另一只手一松,菱角簰子便在茎的向下拉力下,自然又浮在水面上。这是人们在影视画面上经常见到的。第二种采摘的方法见过、尤其是亲身操作过的人就少了。在水深不过胸脯的菱角地里,人站在水中摘菱角。笔者曾多次干过这种活。这种方式时,需几个伙伴同往,以免突发意外时没人救援。毕竟是水火无情呀。去时带好脸盆、盛菱角的篓子或袋子。摘下的菱角先放在随你位置漂浮的盆里,待盆中放五六成满时便倒入篓子或袋子中。只是千万要试着挪窝,以防突然掉入深水中。这种形式尽量别采用,因为有得地方有水疥。之后几天中凡是没入水下部分,长出很多疙瘩来,大的如同一分硬币,小做如玉米粒一般大小。痒痒好几天。我曾查阅过有关资料,说这是北方的血吸虫作怪,但它是暂时的,不象南方的血吸虫那样歹毒。第三种方式恐怕白洋淀之外的人没有见过。即在一较大的木船上(例如五仓、六仓的船),采菱角的人都坐在船同一侧的船边上,每个人都用自己的两只脚腕夹着一个小篓子,另一个大篓子放在船仓中对着自已身后的位置,摘下的菱角先放入脚腕夹着的小篓子里,待到一定满度时再扭身倒入身后大篓子中。在船的另一侧有船主人操篙撑船。船移动速度快慢很民主,若摘菱人说这里菱角少,船行就快些,反之就慢些。若船头或船尾处的人说:“扭扭,我们这菱角少”,则撑船人便让船偏离些方向。但是,临回岸之前的一段时间,一般的撑船人就不听摘菱人的指挥,尽捡着菱角簰子较稀、较老的地方慢慢的撑着船。因那里的簰子稀,光合作用充足,菱角簰子较老的新生菱角少,老菱角比较多。停止摘菱角后船主便立即收每个人的船股(即每个人需向船主交的劳动报酬)。有的船主亲自下手,用一个木板制的板升来舀每个人的菱角。无论你摘的快慢(相差很多哟!)收的船股是一样的多,这时不存在怜悯之情。摘菱人的位置很重要。你若占船弦的中部,那里是最好的位置。劳作时不需大毛腰,很省力。你若在船头处,也很好,优点安全些,活动自由些。最不好的是船尾那部分位置,离水面距离较高,你得弯较大的腰才能抓起菱角簰子,同时抓起时用的力也较大,反正是种种的不方便,一天下来会很累。人们早早的去抢占位置(占船),去晚的就只得占船尾了,再晚的就没位置了。象六舱这样较大的船约能容纳二十来人,但是需在船弦另一侧加装用小木檩挑着一扇石磨盘的杠杆装置,以免船翻扣在水中。在旺季,摘的快的每人可摘三十多斤。摘的慢的孩子最后能落下十来斤。把菱角带回家后,首先要用大盆或水桶漂(读四声)菱角,即根据它所受水的浮力大小把嫩的、踩藕的、老的分开。嫩的用于手剥米(用稍长指甲的拇指和食指掐着剥出其中白色的米)当晚或笫二天做稀饭吃。因易被氧化,不可多日久放。老的留出需晒干菱角的,剩下的和踩藕的混在一起用锅糊煮。锅中添适当的水,有的人家为了口感好或卖钱,还需在水中加适量的碱面。我家图个省事,又不卖,所以就直接用清水糊煮,约半个多小时煮熟了,再在锅里闷一会,待温度降低了之后,便用饭碗舀出来在院子里磕着吃。菱角放在嘴里,用牙一咬便弯弯曲曲的出来纯白色的米,形状象泡熟的方便面条,口感在香味中略带涩意,别有风味。水中放碱的,乎煮熟了后,需马上用大些的竹篮装好,用木制的马勺在水中创洗,用木勺创擦后,再放入水中扭动竹篮,把创下的绿色的薄外衣漂洗下来,直至内皮上干净为止。经过这样加工后,外观很好,刻出来的菱角米只有香味沒有涩意。在我们村经常听到吆喝:老菱角一一一!那拉着长声的叫卖声,既熟悉又中听。现在回忆起来很是亲近的。若花钱买,当年两角一斤。生活在贫困时期的人们,往往把嗑菱角做为主餐了。牙口好的每人每顿需两粗瓷的饭碗。沒牙的老人和牙口不行的则用别的代食品当主餐了。自然晒干的老菱角需人工剥米。需用剪子先把柄处和一头的尖角剪掉,再沿着边剪开一窄边缝,便可用剪子尖剜出整个菱角米来。熟练的大人剪(jiao)得很快,一般不让孩子干这个活,怕孩子绞了手。据今天时兴的营养分析,说菱角米中含多种营养元素,吃后对人大有补益。现今菱角米约十元左右一斤。真是夕时穷人渡荒物,今朝民众桌上尝啊。(待续)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