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溪食经西溪菱角
2022/5/11 来源:不详拉萨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www.lesontuan.com/m/
乡野之味·西溪菱角
引言
莫问清江与洛阳。山林总是一般香。
两家地占西南剩,可是前人例姓杨。石作枕,醉为乡。藕花菱角满池塘。
虽无中岛霓裳奏,独鹤随人意自长。——向子譚《鹧鸪天·莫问清江与洛阳》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临安(今浙江杭州)——江南繁盛地、诗酒富贵乡,在才子柳三变的低吟浅唱中有十万之家。百年后宋高宗的车舆千里迢迢自建康驻跸于此,向四方扩建城郭数十里,人烟生聚、户口蕃息,民物繁复不一而足,市井铺席鳞次栉比——后世学者遍览《梦粱录》等历史典籍,几经辛苦钻研,最终发现此地竟有百万人口。
纵观今日杭城的日新月异,这里俨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鱼米之乡坐拥着千年江南富庶,杭州人——这一最为刁钻的食客群体——也因其对于食材的高标准要求和口味上的挑剔而闻名,令其他地域的老饕们甘拜下风、慨叹不已。客观而言,杭州这座历久弥新的古城所独有的味蕾印记也从未令人们失望。日复一日年复年,它依据时令的传奇、给予着美食鉴赏家们舌尖上的万千惊喜。
当岁月流转到夏秋交替之际,杭州被城市化热岛效应的闷热与躁动压抑得难以呼吸,而地处城市北部的西溪却是一片清凉世界,仿佛被时光遗忘的土地:十余平方公里的湿地,用它的每一张叶片辛勤净化着略显浑浊逼仄的空气。
不违农时,尊重天意。久而久之,大自然也回馈以西溪人最本真质朴的厚礼。菱角,一种被遗忘在历史深处的水生作物,就是本地最富有创意的发现。清代西溪文人洪昇曾情真意切寄语同乡好友沈汉嘉:“我爱月明君可至,红菱白藕满湖滩。”
菱角,独有的味蕾记忆——如今正抽丝剥茧、拨开历史迷雾,向世人缓缓走来。
一
吴楚风俗,当菱熟时,士女相与采之,
故有采菱之歌,以相和为繁华流荡之极。——罗愿《尔雅翼》
时值盛夏,梁武帝萧衍饶有兴味。他漫步宫闱内外,偶遇一二八年华的采菱少女。阳光映衬下她手腕的珠绳熠熠生金辉,头顶的环钗随着体态微移而前后摇摆。“江南稚女珠腕绳,金翠摇首红颜兴。桂棹容与歌采菱。”只见她曼舞轻歌、泛舟水上,红颜金饰、兴致颇高。然而采菱一曲却拨动了心中的相思之弦。远望“所思”,芳心“未怡”,不觉“怅惘”。
也许偏好采菱胜景是父子相传的审美基因,梁武帝之子萧纲笔下的采菱一反父亲的怅然若失、颇具欢乐之情:“菱花落复含,桑女罢新蚕。桂棹浮星艇,徘徊莲叶南。”盛夏时分,湖面上的小巧菱花淡黄浅白,点缀于青葱绿叶间。农家女忙完蚕事,撑一叶小舟,划入菱塘深处,采回的不仅是青红菱角,还有正值时令的鲜蔬野菜。边采边唱、且行且歌,绿水红裳、余音悠扬。天人合一的自然情缘,构成了一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新画卷。
然而,百年后的煌煌盛唐,却有一人在苍茫暮色中眺望斜晖,落寞地把篱门紧紧掩上。隐于山间的王维望向咫尺前方:院中翠竹已添上一层新粉湖畔老荷早落下片片红衣。远方摆渡处的渔火星星点点,那是处处采菱人荡舟来归——尽管周围是嫩竹、红莲、渡口、归人,世界热闹鲜活,自然生生不息,为何我心是如此孤寂?
虽然田园生活惬意无比,但大丈夫隐居于此还是难免感到落寞而悲戚。
惆怅的不仅只有王维一人。万里之外的长安游子温庭筠登临高台,偶遇船只扬帆远行。此时一阵秋风扑面而来,和他撞了个满怀,诗人不禁联想起故乡秋日的采菱胜景:彼时,湖上微风入槛、习习生凉,随风飘摇的菱荇叶子遍布池塘,野船紧靠于秋草丛生的犬牙岸边,水鸟带着波光在夕阳余晖下展翅而翔。
今日的长安,风吹芦叶飒飒作响;那烟波浩渺的远方可谓是人间好风光。
然而秋信至如此,我今身何处?整天看着篷船飘荡在湖上,我这羁旅人不禁想起远隔千里的故乡。
不得不击节而叹——笔墨之事,真是奇绝。都来不过一解四句,二解八句,而其中间千转万变,并无一点相同;正如路人面孔,都来不过眼耳鼻口四件,而并无一点肖似也。所谓我手写我心,采菱这一民间胜事在不同作者眼中也被赋予了截然不同的魅力;也许唯有明察秋毫、以小见大,方可管中窥豹、略探传统文化背后的深层含义。
二
左右滑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