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助力ldquo双减rdquo
2022/7/14 来源:不详最顶尖的白癜风专家 http://pf.39.net/bdfyy/zjdy/171218/5941786.html
编者按
“双减”政策实施之后,中小学生该往何处去?全省各级科协积极作为、主动担当,一方面组织科技馆、科学家精神培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等各类科普场所,科学谋划,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另一方面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走出实验室,主动走进校园送科普,在青少年心中自幼种下科学的种子。本号特开辟“科普助力‘双减’在行动”专栏,实时辑录各地活动亮点和动态,敬请 “双减”之后的第一个学期,孩子们的业余时间增加了,如何引导他们参与社会实践和核心素养的提高,成了学校、社会、家庭和相关部门共同关心的问题。
“家庭实验室计划”发源于温州市乡村,从创立初期就引导孩子走向田野乡间寻找问题,回归家庭实验室自主探究,目前全国各地已经有近所学校加入了家庭实验室行动计划。
种甘蔗
年9月18日下午放学后,位于温州市藤桥镇上戍小学的“知行农田”,一群孩子在忙碌地挖着土坑,一棵棵甘蔗苗被植入坑中,紧接着给甘蔗做好标记、测量高度,并观察叶片、茎的特点,制作甘蔗档案。
再过一个多月甘蔗就要收获了,为什么他们此时才开始种植呢?原来他们这是参与市区温州沁园小学的“城乡甘蔗联合种植探究计划”。温州沁园小学有一批“背阴实验组”的甘蔗,生长了5个月了,植株还是很矮,如果此时再移栽到阳光强烈的地方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温州市藤桥镇上戍小学孩子们在进行甘蔗种植试验
这个有特殊价值的科研项目是温州沁园小学校长谢树标和藤桥镇上戍小学校长诸葛献跃的联合策划下形成的。
作为最早的家庭实验室联盟学校——温州沁园小学,每年都会给全校孩子布置长期的家庭实验探究任务。今年4月学校给每个孩子发了甘蔗苗种在家庭实验室中进行种植观察,还在校园种了大片的甘蔗,让孩子们参与科学研究——探究光线对甘蔗影响、水分对甘蔗影响等具体项目。“双减”之后,学校加大了家庭实验室的力度,把甘蔗探究活动与乡村学校进行联合探究,让城市孩子与乡村孩子共同研究甘蔗的问题。10月份,还将举行“甘蔗炼制红糖”的传统文化科技活动、甘蔗报告会、甘蔗短视频评选、乡村红糖加工厂研学等一系列活动。
种棉花
进入9月,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和瓯海外国语学校小学分校开始进入棉花收获季节了。孩子们收获着自己的棉花,还琢磨着如何把棉花变成棉被、棉袜,一系列的探究活动正在进行着。此刻,远在新疆的拜城二小的学生们,也开始收获着同一个品种的棉花,还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和温州大学城附属学校的学生们一起进行交流。
“各地同种一棵棉花”是家庭实验室全国联盟在4月份发动的一项大型科普活动,筹集资金给各地的50多所学校发送了5万多颗棉花种子,经过近5个月的种植,河南、四川、新疆、北京、浙江等地区的孩子们利用网络工具进行着交流。
这种由田野课堂延伸出的“田野实验”“田野科考”“田野游戏”等活动,是家庭实验室项目的前置问题收集环节,通过田野课堂,激发孩子的探究精神和对科学的兴趣,在“双减”之后,一支支“科考小分队”活跃在田野山林之中,更显示了深厚的教育内涵。
酿米醋
年中秋节假期,来自温州市实验小学的谢尚驰等学生,来到了温州瓯海区项春和堂米醋酿造车间,跟着技术人员认真学习传统米醋的生产工艺。孩子们第一次知道原来米醋是由米酒发酵制成的,因为醋酸菌喜欢氧,因此发酵过程中需要用淋醋工艺提高发酵酒液中的氧含量。通过仔细研究,他们在家里布置了醋发酵的装置,利用各种方法提高液体中的氧含量,从而进行发酵。
温州市实验小学、瓯海外国语学校小学分校等学校孩子们科考米醋生产工厂
实验过程仅仅是家庭实验室闭环中的一个小环节,通过探究,孩子们还需要记录数据、分析数据、撰写报告、公众演讲、“家庭实验室一条街”展示等等。经过几天的折腾,谢尚驰已经写出了一个初步的“科学3分钟”演讲稿,他说等时机成熟,要向同学们进行演讲。
采菱角
孩子们科考三垟湿地菱角
温州市实验小学学生水梓源,中秋假期期间跟着一批同学在瓯海三垟湿地探究菱角。暑假里他已经在自己的家中养殖了菱角,但他发现家里养殖的菱角生长缓慢,植株很小,而且长出来的菱角又软又小。在科考中,他发现河面上的菱角植株特别大,菱角果实个头也大,而一艘废旧船体的船舱中生长的菱角跟他家的菱角差不多大小,由此他分析应该是缺乏营养和光照造成的。
种甘蔗、种棉花、制米醋、采菱角……一项项在大自然中的科技实践探究活动,正深深地吸引着越来越多“双减”之后的温州孩子,而这些户外探索还只是科学探究的起步,更多的孩子通过初步的探索后,回到家庭实验室去记录和分析数据,撰写科学小论文与报告参加温州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撰写演讲稿参加温州市科协举办的“科学3分钟”演讲,并将自己的科学探究过程搬到社区进行”家庭实验室一条街”展示等。温州市科协青少年科技教育目前正形成一个引领青少年去全方位多形式多角度进行科学探究、同辈交流、学习展示的生态闭环。
“家庭实验室计划”慢慢地改变着“双减”后孩子的兴趣所向,一个个原汁原味、因地制宜的“角落”,最大限度地保留学生的探究欲望,让每个孩子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都拥有了科学探究的机会,成为孩子们走向天地大舞台的一个个启航点。这是真正意义的科学教育。
来源:温州市科协
责编:叶 扬
美编:郑娜莉
一审:周 赟
二审:龙爱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