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是朱元璋从老鼠洞弄来的它的起源和传
2022/10/28 来源:不详食腊八粥,是腊八节的食俗。腊八粥一般是用江米、小米、黄米、赤小豆、杏仁、莲子等煮熟成的粥,因专供腊八日食用,故得名腊八粥。腊八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用料之不同,又有不同称谓。这些不同的称谓,主要有七宝粥、五味粥、七宝五味粥,同时又因其为佛教的施斋供品而称“佛粥”。
关于腊八粥起源的说法和传说,是多种多样的。
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一户富裕的人家,家有老两口和小两口,共四人。老两口死后,小两口由于游手好闲、不爱劳动而使家业荡尽。房子卖掉,粮食吃光,小两口住在剩下的半间破草棚里。冬天到了,寒风刺骨,天下大雪,加上没有粮食吃,所以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到了腊月初八这天,他们实在挺不住了,于是只好从老鼠洞里挖出一点萝卜、红芋和谷米,熬了一点粥喝。倒霉的是,正在他们喝粥的时候,草棚被狂风刮倒,他们被压死在草棚墙下。事情传开后,人们为了记住这个教训,便于腊月八日这天熬粥喝,久而成俗。
这个故事显然是根据腊八粥的制法附会出来的。和这个传说相类似的,是腊八粥起源于明太祖朱元璋的传说。
相传,朱元璋小时候曾给地主放牛,因家穷常常吃不饱穿不暖。有一次,他正饿得慌,忽然发现一个老鼠洞,于是想抓只老鼠来吃。当他把手伸进老鼠洞时,却发现了老鼠洞里的豆子、粟米和红枣等食物。他把洞中的谷米、红枣等掏出来,煮成粥喝,解决了一时之饥。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整天吃的是山珍海味,时间长了觉得口腻,想换口味,于是想起当年掏老鼠洞的事。他让御膳房仿照当年以老鼠洞谷米煮粥的方法,以各种米谷、瓜果煮粥食用,朱元璋吃粥后大为快活。因为这一天适逢腊月初八,所以朱元璋赐这种粥为“腊八粥”。
这个故事,附会的痕迹更为明显。首先,腊八粥这个名字并不是明代才出现的,早在宋代就有了“腊八粥”这个名称,当然更谈不到朱皇帝所赐。起源于朱元璋之说,只能说明吃腊八粥在明代已经成为普遍习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明确地记载说:“是日,家效庵寺,豆果杂米为粥,供而朝食,曰腊八粥。”“家效庵寺”,说明这种习俗兴于寺庙,民间效仿。明陈耀文《天中记》的记载,已经提到宋时东京有吃腊八粥之俗,盛于都城寺庙,又名七宝五味粥。“七宝”,指粥面上的各种点缀物,因其像佛教器物上的宝物装饰;“五味”,指做粥的江米、黄米、豆子等五谷米谷。
“腊八粥”知名始建于宋,宋代的笔记多有记载。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说:“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亦设红糟,以麸乳诸果笋芋为之,供僧,或馈送檀施、贵宅等家。”
到了清代,食腊八粥俗最盛,腊八粥的做法也比过去更精致、更富营养。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记载说:“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粟子、红豆泥、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菊葡,以作点染。”清震钧的《天咫偶闻》也记载了腊八粥及其做法;“十二月初八日,寺观、人家煮腊八粥。”“例于腊八日,人家煮杂煮豆米为粥。其果实如榛、粟、菱、芡之类,矜奇斗胜,有多至数十种,皆溃染朱碧色,糖霜亦如之。”
清代,朝廷腊月八日有赐粥之俗。《顺天府志·岁时》记载说:“腊八粥,一名八宝粥。每岁腊月八日,雍和宫熬粥,定制,派大臣监视,盖供膳上焉。其粥用糯米杂果品和糖而熬,民间每家煮之或相馈遗。”这说明,腊月八日,皇帝和老百姓都要吃腊八粥。这天,皇帝不仅自己要吃腊八粥,同时还要赐粥给寺庙和王公大臣。做粥的地方就是雍和宫。清吴振棫撰《养吉斋丛录》记载说:“腊八日,雍和宫煮粥供膳,以亲、郡王或大臣领其事。”
食腊八粥之俗一直传至当今,当今的腊八粥已经不只是腊八日的食品,人们日常也把它当作富于营养的食品来吃。一些食品加工厂还应人们的需要制作了罐装的八宝粥,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
明天就是腊八了,大家记得吃腊八粥哦,你家有什么关于腊八粥的吃法,记得留言告诉我哦。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