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林中华文化认识世界的三项原则
2022/6/4 来源:不详作者简介
刘长林,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本科毕业。同年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年任研究员。
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中医哲学。
主要著作:《内经的哲学和中医学的方法》《中国系统思维》《中国象科学观》。
中医考虑问题,从根本上说,有三项原则是我们所遵守的,而这三项原则不仅是中医的,而是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国的文化跟西方文化有很大的不同,中医学和西医学完全是两个医学体系。那么为什么产生了两种文化形态,在这两种文化形态基础上又形成了两个医学体系?从认识论和思维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思维和西方人的思维有本质不同。尽管我们和西方人认识的是同一个世界,但是认识的方法不一样,思维方式不同,所以就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也就产生了中医和西医两种医学体系。
认识是一个有选择的过程
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中医学与西医学在形态和取向上为什么如此不同?这就要从人的选择说起。科学方法和认识取向,说到底,是对世界的一种选择。英国近代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主张认识来源于经验,是片面的。主体在认识过程中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的,主体的能动作用也不限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加工制作,形成概念、判断和推理。主体的作用首先在选择:选取与自己的知觉能力、主观需要和认识方法(兴趣、偏好)相对应的信息,然后进行输入和加工。世界无限深广、丰富、多样。不是它提供什么,我们认识什么,而是我们选择什么,它就向我们提供什么。认识受选择制导。
用具体的有限的方法只能进入与其对应的世界的某一具体层面或具体领域,而不能进入其他层面或领域。这就决定了西方的科学不可能是唯一的科学,西方的方法不可能是唯一的方法,用西方方法把握的世界(知识、艺术、宗教)不可能是全部世界,只能是世界的一个层面,而世界有很多的层面。
运动形式不同,决定学科分类;认识层面不同,决定科学多元。认识客体的运动形态的不同,即认识领域(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科学学科的分类,如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等。同时还要看到,同一认识领域(对象)具有不同的层面,如同一事物的物质实体构成和自然整体关系,就属于不同的层面。因此,即使在同一学科内,也会形成不同的认知方法和不同的知识体系。中医、西医同以人的生命为研究和调控对象,却形成了迥然不同的两套人体模型和诊疗方式,这一事实就证明了这一点。如果认为对同一领域(对象)只能产生一种形态的科学知识体系,那实际上是否认了事物存在层面的多样性和认识取向的多种可能性。这与世界具有无限性和复杂性的观点相悖,也与认识主体对于信息具有选择性的事实相悖。
综上可见,认识主体多样性的选择,决定了科学与文化的多元。
那么,涵盖中医药学的中华传统文化用的是什么方法,走的是什么道路?进的是哪个层面?与西方文化、西医学不同在哪里?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认识世界的方法,概括起来有三项原则:“天下随时”“道法自然”和“立象尽意”。这三项原则决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思想原点是“以时为正”,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