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层次父母,喜欢不停地ldquo讲道
2022/6/4 来源:不详《清晨语录》每天清晨,与您共读
作者:布谷妈妈来源:布谷妈妈(ID:yugu)
只有当孩子感觉更好的时候,他才能做得更好。
宝妈群里有人问:
“给孩子讲道理,他不听怎么办?”这一问,有不少宝爸宝妈们纷纷表示认同:孩子一上街,就要买玩具,而且买的都是家里有的。跟他一遍遍讲道理,不但不听,还在地上撒泼打滚。跟孩子说了不要把水撒地上,地板滑会摔跤,他就是把你的话当耳边风。
要孩子穿外套,不然天冷会生病,怎么说都不听。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一遍遍地告诉孩子道理,刚开始他可能还听一听,但后来,他要么不听,要么当做没听见。是孩子耳朵出现问题了吗?显然不是。不少父母在育儿过程中,都会被这个问题困扰:“孩子不听,甚至抵触我们讲道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该怎么说,孩子才肯听?01
7/38/55定律
心理学上有一个法则叫“麦拉宾法则”,也叫“7/38/55定律”。
它讲的是,我们在和一个人交流时,对方感知到的信息:55%是通过看,比如我们的手势、表情、态度、肢体语言等;38%是通过听,比如我们说话时的语调、语气、速度、声音大小等;只有剩下的7%,才是纯粹说的具体内容。也就是说,我们跟孩子讲道理时,他真正能听到的,只有7%。而剩下的93%,他是在看你的肢体语言和听你的语气语调。而如果我们的肢体语言和语调是愤怒的、吼叫的,孩子的大脑就会察觉到危机,此刻他脑海里会出现三种反应:攻击、逃跑、呆住。(可以参考我们跟伴侣吵架,即便你讲的是道理是事实,但伴侣要么不听,要么反击。)小一点的孩子,在听我们讲“道理”时,他可能是呆呆地看着你(呆住)。而懂得反抗的孩子,他可能会顶嘴(反击),或者装作听不见(逃跑)。孩子的大脑,接收到了你93%的身体语言,却恰恰没有收到你最想表达的那7%的内容。于是,你不得不一次次讲,一遍遍讲。然而,研究表明:重复的频率与说服的效果是呈“倒u曲线”。也就是说,过了恰当的次数,你说得越多,越唠叨,说服对方的效果就越差。02
孩子有他的道理
除了我们在“讲道理”时,身体语言占比大,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6岁前的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
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叫“三山”实验:工作人员与孩子面对面坐在桌子两端,中间摆着几座假山。研究者问孩子看到了什么,孩子如实说。接着,研究者又问孩子工作人员看到了什么,孩子的回答,依然和前面的一样。w继续相伴一句心碎说说感谢各位朋友的 父亲刚变傻的那段日子里,我并没有多少悲伤,反倒觉得一身轻松,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我想,终于没有人再打我骂我管着我了。父亲对我管教很严,他这人从来都不苟言笑,每天板着脸,放学一回家,他就逼我做作业,练习题,房间的书都快堆成了山,全是隔壁胡晓南家里借的。他也从来不和我聊生活,只会跟我谈学习,讲以前是如何如何的艰苦以及无穷尽的大道理,我和他的交流,除了这些就没别的了,所以高中的时候我就很害怕回家,害怕给家里打电话,我可不想永远束缚在他的那套古董思想里,因此很多事情我都与父亲合不来,顶嘴、辩解、争吵……什么事情都想和父亲争出个理所当然来,可惜每一次都以失败结束,心中的怨气不断增长,总想逃离这个家,渐渐地,我和父亲有了隔阂,交流也越来越少,直到后来,我在家里扮演的角色就像一位客人,拘谨、沉默、小心
。
皮亚杰用这个实验告诉我们:
幼儿期的孩子,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只能从自己的观点看世界,难以认识到他人的观点。也就是说,你不允许孩子把水洒地上,因为在你看来,地板脏了难清洗。但在孩子那里,他意识不到这个观点,他只是觉得好玩而已。而你阻止他,不让他玩,他难以理解,也就听不进你的道理。6岁以后的孩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脱离“自我中心”,但此时,他却开始有自己的想法。
你的道理,是你的道理,他有他自己的道理。比如你说:“你要好好学习,不然长大后没出息。”
如果孩子不愿听,他就会反驳你:“我可以当明星、当网红,只要会唱会跳会打扮就行了。”
又或者说:“我可以当专业游戏玩家,不需要努力读书。”
你有你的道理,他有他的道理,而且,他不喜欢被你的道理打败。基于以上这些原因,你会发现,孩子的“叛逆”来得越来越早。刚开始你的道理还管用,但慢慢的,孩子就把你的话当耳边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03
高层次父母善用方法
你可能会说:
“作为父母,难道就不跟孩子讲道理,不教他做人的准则了吗?”
我们之所以跟孩子“讲道理”,是希望他能按正确的方法行事,做出符合社会期望的行为,有良好的品德不走弯路。但其实,想要孩子做出好的行为,有很多种方法。而讲道理,却是下下策。我们可以试着做这两件事:1.遵循准则不管在亲子关系还是亲密关系中,我们想要维持好这段关系,都可以遵循一条准则:我希望你做出改变,是因为我希望你爱我,而不是因为你是错的。比如孩子把水洒了一地,你用道理教育他,其实就是告诉他:你这么做是错的。谁都不爱被指责和受打击,包括孩子。但如果你说:
“你把水洒地上,等下我会滑倒的。
而且我要拖地,我会很累,胳膊好疼。”
孩子愿意改变,是因为他爱你,而不是因为他错了。只有试图让孩子心中有父母,孩子心中才能装下父母;只有感受到父母是在爱中管教自己,所有的管教行为都是因为爱,是为了自己未来的成长,管教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2.还有就是:夸孩子。人人都不爱被指责、挑错,但人人都爱被赞扬和鼓励。尤其是孩子,他希望被父母认可,被父母接纳,被父母赞扬。当然,我们所说的“夸”,不是无根据地夸,瞎夸乱夸(比如“你真好”“你真棒”这类建议少用),那会让孩子过分依赖表扬。我们夸孩子,得有技巧。有一个夸赞模型是:FFC模型——fact事实、feeling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