菱角尖尖丨江南风物
2022/4/30 来源:不详荷叶团团团似镜,
菱角尖尖尖似锥。
风吹柳絮毛扑走,
雨打梨花蛱蝶飞。
福屿早市,有人在卖菱角。
看到菱角,便想起《洪湖赤卫队》里的那首主题歌:
“洪湖水呀,浪呀么浪打浪呀……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畈稻谷香。”
秋天,收获和享受劳动成果的季节,大自然送来许多馈赠。作为一个海边人,有时候很羡慕居住在江河湖泊边上的人家。
羡慕他们什么呢?
除了四季鱼虾蟹蚌之类的河鲜,每年还有香喷喷的新米。而且淡水中的植物水产也不少,芡实、莲蓬、莲藕、菱角、菱角秧、茭白、茨菰、荸荠等,都是水产中的时令果蔬,其美味让人留恋。
我的家乡在海边,也有浪呀么浪打浪呀,只是打不出菱角来。
壹丨
我到杭州念书时,才认识菱角。
九月上学季,也是菱角飘香的季节。
我等不到学校接新生的校车,在杭州南星桥老火车站的小吃摊前,研究起这黑呼呼的江南风物。
那是一个卖热四角菱的小摊。一只木桶里装满了煮熟的菱角,上面盖着小棉被。
卖菱角的大嫂说,吃菱就要趁热吃,只有热菱吃着才又糯又香,放凉了味道就没那么美了。
那一年,杭州的秋天很冷。当摊主掀开盖菱的小被子时,一股香气扑面而来。
一斤菱角两毛钱。我拿着菱角,不知道从何下手,卖菱角的大嫂教我剥了,就边等边吃。
如今想起那盖着小被子的菱角,还是齿颊留香。
贰丨
后来在绍兴,在嘉兴,在萧山,在江南乡村的河塘里,我看到了活着的菱角。还知道嫩的菱角可以生吃,而且菱角还可以做菜吃。
原以为菱角也是像海里的鱼虾,是“浪呀么浪打浪”打出来的,没想到它却像地里的花生,是人们种出来的。
清明前后,农家开始在河道或池塘里种植菱角。春末夏初开出白花,盛夏开始结出菱角。
尖尖的小菱角窝在水面,偶尔有风吹过,星星点点的菱角,就悄悄挪开叶子,朝着路人调皮地眨着眼睛。
“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
在南朝梁简文帝萧纲的诗中,田田荷叶像个护犊的大姐,小小的菱角像个怕生又好奇的小弟,怯生生地牵着姐姐的衣角,好奇地打量这个陌生的尘世。
多温馨的画面呀。
其实,菱角是不可以与荷同养于一池的,否则田田荷叶将完全遮住阳光,影响菱角的生长。
叁丨
到了夏末秋天,菱角进入成熟期。
入秋后的菱角是分批成熟的,因此就要适时采摘,否则老菱就会自动掉落。
采菱姑娘坐在专用的菱桶里,一人一菱桶,下水后慢慢划进菱塘深处开始采菱。
在唐诗宋词里,采菱,是浪漫唯美的画面。
“月暗送湖风,相寻路不通。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
“斜径遇通南埭路,数家遥对北山岑。草头蛱蝶黄花晚,菱角蜻蜓翠蔓深。”
采菱时所唱的菱歌,其实至少在屈原的时代就有了。《楚辞·招魂》说:
“陈钟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采菱》,发《扬荷》些。”
《涉江》、《采菱》、《扬荷》,都是楚国的歌曲名。其曲调应该是欢快的。谢灵运也有诗言:
“采菱调易急,江南歌不缓。”
肆丨
菱叶菱花水面生,菱波心上棹歌声。采菱的女子笑意盈盈,绾起玉腕,在水中捞起一串串菱角。
正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映在了清澈的水面上,好似菱花一朵开在水中央。
梁武帝萧衍制《江南弄》七曲,第五曲即《采菱曲》:
“江南稚女珠腕绳。金翠摇首红颜兴。桂棹容与歌采菱。歌采菱。心未怡。翳罗袖。望所思。”
很显然,这是一首情歌。歌声中似乎有淡淡的忧愁。采菱的女子,以罗袖遮斜阳,举目遥望她心中的情郎。
唐末陆龟蒙《南塘曲》也有类似表达:
“妾住东湖下,郎居南浦边。闲临烟水望,认得采菱船。”
“江郎才尽”的江淹说,采菱可解愁。
“秋日心容与,涉水望碧莲。紫菱亦可采,试以缓愁年。”
江郎说采菱曲优美,令人忘忧。这是从旁观者的角度看采菱,至于采菱姑娘的小心事,旁观者怎么能看得出来呢?
伍丨
菱角最常见的有四角菱、红菱和乌菱。
红菱的表皮是红色的,一般都当水果生吃。乌菱是两角菱,俗称元宝菱,这种菱秋天不卖,一般都留老菱,等到过年的时候再卖。
乌菱个头较大,两角弯弯像个元宝,过年时,人们都要买点元宝菱,讨个好彩头。
采菱时还要注意,不能碰掉菱花,不能折断菱根,菱棵要轻拿轻放。
人在菱塘里采菱,秋日的微风阵阵掠过脸颊,氤氲的水气夹杂着菱棵的清香迎面扑来,水鸟不时尖叫一声掠过水面,河道两岸鸟语花香,这是江南风韵的水上秋色。
也许你会好奇,为什么男人不来采菱呢?
当然也有。明人张元凯《采菱词》里,就有这样的男人。
“菱角何纤纤,菱叶何田田。鸳鸯与厓騑,对对浮清川。采菱白晰郎,荡桨后复前。偶逢西家妹,隔浦来采莲。”
“娇容入花乱,素腕随荇牵。要住语绸缪,风动裙带偏。采采忘采角,但采叶在船。赠我双莲子,庶几不空还。”
原来这位仁兄,采菱是假,勾引西家妹子才是真的。这样的男人来采菱,纯粹就是来添乱的嘛。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