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感悟长在山上的菱角
2022/7/6 来源:不详什么原因得白癜风的 http://m.39.net/pf/a_4992915.html
教育感悟:长在山上的菱角
1
前不久,受邀担任一所南方名校“优课节”的评课嘉宾,在我开始评课的前面,来自一些名校的同仁们已经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意见。
他们的意见都近乎一致,都从不同的视角肯定了执教者的亮点:或教学立意新颖,或历史线索清晰,或课堂气氛活跃,或史料运用自如……在评课的结尾,也委婉提出少许建议:假如我上这一课,我在某一环节的处理方式是……
我知道,许多时候的所谓“公开教学”,大多是在“不公开”的情况下“研磨”出来的,这就是所谓的“磨课”。小时候,经常到邻居家的豆腐坊去玩耍,经常看到磨豆腐的场景。没想到,这项技艺会借用到今天的公开教学的准备过程中。
同仁们的赞美声终于划上了句号,大家都把视角转向了我,我没有评判这节课的优劣,而是开始了关于课堂教学“重构”的话题。我悄悄地观察了其中一位年轻的授课者,他们的脸色“由晴转阴”,看来都是因为我,没有及时对他的教学给予肯定。
2
昨天晚上,我和爱人在家中讨论如今评课的“潜规则”;“抬轿子”为主,委婉建议为辅;故意吹捧为主,蜻蜓点水地批评为辅。对于授课者而言,也乐于接受吹鼓手们的吹捧,如果偶有不识时务者指出其不足,授课者往往会心生不满,上述那位脸色“秒变”的同仁就是一例。
当我正和她讨论激烈的时候,她的电话响了,原来是她班上的一个家长打来的。原来,她的孩子在今天上午的数学考试中,涉嫌抄袭邻近孩子的试卷,被数学老师严肃批评了。
家长在电话中反复强调,她的孩子很诚实,成绩也很好,不会在考场作弊,“也许是她的偶尔歪头的动作被老师误解了,也许是小孩子之间的恶作剧恰巧被老师看到了……”
这位家长特别能说,几乎不给我爱人解释的机会。在她的心目中,其孩子是多么地乖巧,即使偶有犯错,那也是受习惯差的同学影响的结果。
放下电话,爱人只能苦笑一声:“这样的家长,和你刚才说的那位瞬间‘秒变’的同仁差不多,只能接受表扬,有缺点却怕人指出来。”
爱人的话,让我想到清代小说中的一则故事。
3
清人江盈科在《雪涛小说》记载了这样一段故事——
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而啖菱,并角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非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这个故事的大意是: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到南方做官,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连角壳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可以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而不是生长在土里,他硬要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
这个故事就是“护短”的经典案例,在“护短”人的眼里,北方的土里也是可以生长菱角的,菱角可以长在山上,菱角的壳可以清热解毒。现实生活中,“长在山上的菱角”的现象也太多了——
4
学校中,总有少数这样的学生:做作业时会“借鉴”一下同学的答案;考试时偶尔也会抄袭邻桌的卷子;考试成绩落后,回家却跟父母说这次没有发挥好……
工作中,也有这样的班主任,他写给孩子的评语往往是:给孩子N个赞美,只是在评语的结尾偶尔提几点希望。即使是“希望”,也很难说和批评划等号,因为其经常用“进一步”来表述。
比起老师来,少数家长的做法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这些家长的眼中,自家的孩子总是最优秀的,即使有所谓的偶尔“缺失”,或因“少不更事”,或受同学影响,或仅仅是恶作剧而已。
比起少数家长来,一些教学专家的评课更多少有点离谱:在所谓“专家”的眼中,年轻教师上课的缺点可以成为优点,些许的优点也可以被放大,“隐恶扬善”式的评课,害的不仅仅是那些被评课的教师,不仅仅是参加活动的受众,更害的是正常的教育研讨风气。
5
孩子的一句“没有发挥好”的掩饰语,老师的“N个赞美”的评语,家长的所谓的“少不更事”,专家的“隐恶扬善式的点评”,其实都在不约而同地做同一件事,掩盖自己和他人的缺点:原本在水里的菱角,成了长在山上的菱角。
当人们都生长在一个只能受表扬、不能被批评的环境里,久而久之,人们就很难知道自身的缺点,当有人指出他的缺点的时候,本能地就感到不舒服,因为在他看来,批评者是在故意为难他。
人都会有不足,承认了就好;人都会有缺点,改了就好。鲁迅先生说过:“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再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在“战士”和“苍蝇”这道选择题的面前,我们该何去何从?
6
古代有一则笑话,说一个人把枇杷两个字误写成了“琵琶”,有人写诗讽刺他:“枇杷并非此琵琶,只怪当年识字差;倘若琵琶能结果,满城箫鼓尽飞花。”
看来,“琵琶”是不能开花的,更不能结果;同样,山上是不能长菱角的,因为菱角是水中的骄子。
明明是水中之物,却偏偏说成是长在山上,本想掩盖自己的无知,却让自己的无知不小心地进一步放大。
教育者应该引导孩子认识到:错误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百态人生,人要正确对待自己的短处,有问题就是有问题,遮也遮不住,护短本身就是一短,护短的结果只能是“越护越短”。
7
但愿,菱角永远只滋长在清清的水中,因为那里是她的故园,那里有清澈见底,那里有清风徐来,那里有波澜不惊,那里有丝丝涟漪……
作者简介:周明,中学历史正高级教师、江苏省高中历史特级教师,江苏省师德先进个人,江苏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江苏省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年荣获江苏省高中历史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年荣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公开发表论文42篇,其中,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历史教学》、《历史教学问题》发表论文17篇,出版专著《历史人物的“另一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在乎每一只鸟》3部,主持2项省级课题研究并结题,年度江苏省“教海探航”论文大赛总决赛评委,年度江苏省“杏坛杯”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总决赛评委,先后在江苏、山东、河南等地高校、中小学、教科研机构开设讲座50余场。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