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鸡,收敛精神,一击致命
2024/9/17 来源:不详呆若木鸡大多数人都理解为呆板,守旧,不知变通,然而它的本义不是这样理解的。而是收敛自己,伺机而动,再一击致命。那么怎样正确的认识这个成语?它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呢?
呆若木鸡出处:
战国庄子《庄子·外篇·达生》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斗鸡含义:
现代理解为呆头呆脑,不知变通。被作为贬义词,常常用来指呆板的人。而它的本义并不是如此,“呆若木鸡”源于《庄子》一著作。里面介绍了这个词的由来。下文是这段典故的介绍。
呆若木鸡隔了一段时间,齐宣王问纪渻之:斗鸡训好了吗?可以让它去比试了吗?纪渻之说:不可以,这个鸡看着昂首挺胸,骄傲自大,还不可以比试。过了一段时间,齐宣王又问纪渻之,纪渻之说:还不可以,这只斗鸡一看到其他的鸡就想立刻去攻击。再过十天,宣王又问,纪渻子说:“还不行,仍然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又一个十天过去后,纪渻子才对齐宣王说:“现在差不多了,即使是面对别的鸡叫,它已经没有任何反应了。”
斗鸡齐宣王迫不及待的去看这只斗鸡,它很呆板,真的像一只木鸡。但是把它放到赛场上和其他斗鸡比试,它不像别的斗鸡,不虚张声势,而是观察好,直接一击致命。因此,没有斗鸡敢来比试。
齐宣王和孟子原来这只斗鸡并不像表面,真的是一个木鸡。而是收敛自己的精神,观察对方的弱点,一击毙命。若是还没开始,就装模做样显示自己多威风,那么这只斗鸡一定不强,只是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我们常说的谚语:乱叫的狗不可怕,不叫的狗才咬人。
武侠小说中也有这样的例子,高手往往披着斗笠,蒙着面,在街道上默默地走着,显得很不起眼。而那些还没见到人就听到他搞得很大的动静,一进入饭店,就一脚把门踹开。
长得很壮实,腰间别着一把大刀。气势凶凶的吆喝着。而到了真正动武的时候,往往是先炮灰的那一个。一个人,一个有实力的人,都很低调,但该出手时,决不含糊。不像那些只会哗众取宠的人,平时装的很威风……。关键时刻,最先炮灰。
启示:
庄子这则寓言很巧妙,也很有深意。呆若木鸡不是呆头呆脑,而是大智若愚。如鲁迅先生所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不做表面很有实力其实很弱的人,努力练就过硬的本领。像这只斗鸡一样,最后磨砺的没有菱角。不在虚张声势,而是暗中观察,以静制动,最后,一击致命。就真正成了一个强者。